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华关系始终被放在其对外关系重中之重的位置。《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依据翔实的资料并参考学界的先行研究成果,系统地考察了日本从明治政府建立到21世纪初对华关系演变的历程和特点,阐明了战前日本从游离于华夷秩序到推行“大陆政策”、从提出“东亚新秩序”到推行“大东亚共荣圈”,不断对华扩张、侵略的清晰
法律外交由来已久,但21世纪后才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重大变迁,国际力量对比加速调整,国家间的身份、角色重新建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发展潮流。如何处理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如何根据国家角色确定对外政策,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以法治
本书从四个“发展十年”、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发展议程引领和塑造了全球发展治理的面貌,体现了联合国在全球发展治理进程中的价值、机制与能力理性。中东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地区,冲突频繁,经济结构单一,自然环境脆弱,长期积累了严重的发展问题,“治理赤字”突出,一向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中东国家
国内结构是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后发技术追赶这一特定语境下,国内结构具体反映为政治精英作为由众多个体以及不同派系组成的群体的内部关系,以及政治精英作为独立行为体与直接参与工业化并对其有巨大影响的劳工群体之间的关系,两者共同决定后发国家各项技术能力培育政策的时间视野和执行效果。本书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
《区域国别学人访谈》以“区域国别之我见”为主题,由《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简讯》编辑部以访谈方式,邀请区域国别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的焦点议题、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和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以展现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整体发展图景与最新动向。本书收录了十余篇对国内区域国别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的专访,内容包括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发展与
本书基于联合国大会三个主要议题领域的1104个决议,通过系统考察1991—2019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分别从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维度深入剖析影响投票立场异同的因素,为提高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国际事务立场的一致性、增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等方面提出学术建议。该书共分为六章,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资料翔实,有助于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广西的山山水水印下了胡志明主席传播友谊的足迹,给广西人民带来了许多美好幸福的回忆。二、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一批越南学校陆续搬迁到中国广西办学。这些学校的历史见证了中越两国人民在那段特定的岁月中的深厚情谊。三、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中,中国的医院开始收治越南伤病员,这些伤病员经过医治后重
习近平主席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强调,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法治是文武之道,更是治国之道。世界外交实践屡屡证明,一味强行地搞政治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会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民主法治化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注入法治力量。“法治外交”是本书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所谓法治外交,
大国竞争管控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的国际安全议题,关系到国际体系秩序的稳定有序。历史上,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曾多次因竞争失控而爆发剧烈冲突,双方似乎被无形的“修昔底德陷阱”所支配,难以实现有效的战略协调。一战前英德走向全面对抗的历史是其中的经典案例,对于深度挖掘探寻大国竞争失控的根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作为英德矛盾
本书分为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合众与分裂;血泪新大陆;五分之三人;空头选票;美国谎言梦;阴影女神;暴力巨人;嗜血货币;“规则”盗贼、打压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