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东川砾石土区和元谋燥红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耕作、磁性示踪技术和WEPP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影响耕作侵蚀的各关键因子的临界值。
本书从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识入手,介绍了水土流失的定义,分析了水土流失的现状,揭示了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同时讲述了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强调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进一步阐明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性,然后重点讨论了水土保持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等,全面剖析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与标准,最后展望了未来
本书在土壤肥料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土壤水分、机械组成、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比重、容重、有机质、吸附性能及全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等实验内容,同时还增加了田间识土认土、农田土壤调查方法及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等实践内容。
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神奇动物。其拥有多个心脏、雌雄同体,没有眼睛和腿脚,但能在土壤中随意穿行。它们吃进去大量废弃物,却能变废为宝,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本书拟讲述中国南方土壤中主要的几种蚯蚓特征,阐述它们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归纳它们在南方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以蚯蚓为主导的生物技术
《培肥土壤——轻松种田一本通》围绕土壤-施肥这一主题,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肥料问题展开,讲述了土壤是什么,植物需要哪些营养,什么是化肥,为什么要施肥,以及如何施肥等内容,对科学认识土壤和化肥做了系统论述,强调了科学施用化肥的重要性。《培肥土壤——轻松种田一本通》以科普读物的形式呈现,通过科学、易懂的语言让广大生产一线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红壤季节性干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本书针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的水分运动和干旱问题,从作物生长特别是土壤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论述红壤季节性干旱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从农业生产和农田管理的角度论述红壤季节性干旱防治原理与途径,重点反映土壤物理学与农业干旱的关系及相关研究的前沿进展。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为
土壤是世界的起源,它支撑、滋养并保护着世界。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以令人惊奇的方式生活和觅食,这种多样性确保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土壤还能滋养海洋、调节河流流向、改变气候,是生命世界中强大而惊人的构造。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由于对土壤缺乏了解,我们一直在以城市化、不适宜的耕作方法和污染等方式破坏土
本书以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政府出台黑土地保护政策实施多年但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入手,聚焦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利益相关主体——农户,从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双重视角出发,探索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路径,构建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机制,以期将由单一政府主导的黑土地保护格局转向结合市场驱动因素以构建农户
本书系统总结了潮土研究近40年来的最新成果,包括潮土的形成环境与过程;潮土的分类、分布及其形态特征;30年潮土肥力与施肥的演变特征;潮土有机质;潮土氮素;潮土磷素;潮土钾素;潮土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应用;潮土耕地质量评价;潮土设施菜地氮磷转化特征及管理;潮土设施菜地存在问题、对策与规划;华北区潮土资源利用现状以及
紫色土宜种作物多、出产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农业土壤资源。但紫色土也存在抗蚀性、抗旱性较差,土壤酸化速度快,土壤结构和肥力退化等问题。全书共分13章,分别为紫色土形成、紫色土分类、紫色土的物理性质、紫色土的化学性质、紫色土养分状况与施肥、紫色土有机质演变特征与提升技术、紫色土氮素与生物肥力特征、紫色土磷素动态变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