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电解锰渣来源、性质及危害出发,分析了国内外电解锰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介绍了电解锰渣堆存过程中锰和氨氮的迁移转化规律,阐明了电动力修复电解锰渣中锰和氨氮机理,揭示了磷镁基、钙基碱性物料和碳酸盐稳定固化电解锰渣机理,形成了电解锰渣无害化和稳定化技术。
尾矿渣是指选矿厂对金属矿石选别后留下的残余脉石、矿砂,通常占矿石总量的50%~90%,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钙等,有的还含有色金属或稀有金属。尾矿渣一般堆存在尾矿库内,会携带重金属元素及其他有害组分,且在地表堆放条件下会发生氧化、水解和风化等,易造成扬尘污染。如果再与地表水或雨水相互作用,溶解某些有害
本书从铜火法冶金物理化学着手,结合铜火法冶炼工艺,介绍了炉渣结构及性质,工业应用渣型,炉渣相图,炉渣、冰铜和铜平衡体系,微量元素在炉渣中的溶解及分配,冶金过程速率,炉渣中铜损失,一步直接炼铜和二次铜资源冶炼渣型,铜火法精炼渣,炉渣贫化及炉渣对耐火材料的影响等。
本书首先阐述矿冶固体废物的产生、分类、特点及其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后针对目前矿冶固体废物资源化过程存在的环境问题,引出生命周期评价工具,为后续铜尾矿、钨尾矿、多源有色冶炼固体废物、稀土熔盐渣、稀土永磁固废等典型矿冶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其环境影响提供技术支撑。本教材的目的是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对矿冶固废资源化利用整个过程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在此大背景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砂石行业,坚持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
本书共6章,首先对煤炭资源、煤基产业以及煤基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煤基主体产业生产过程中水、气、固三类废弃物的来源和理化性质,根据废弃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并提出了适宜的资源循环利用途径与技术;最后,从综合宏观的角度,对煤基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煤基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进行
《煤矿酸性废水生态影响与防治》在总结酸矿水来源、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对煤矿生产过程和闭矿后酸性矿水的产生条件、成分特点、处理与修复技术等进行论述,以山西省阳泉地区典型煤矿区酸性矿水为代表,通过实地调查、现场监测、数据处理、实验室分析等对酸矿水产生、流向、化学成分、微生物群落分布、水生态影响和毒理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新
稀散金属铟和锗矿产资源储量极其匮乏,是稀缺、有限、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选矿过程中提前富集铟、锗对后续的冶炼回收、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铅锌矿中稀散金属高效回收与实践》初步厘清了铅锌矿中稀散金属的资源分布情况,建立了载铟和载锗闪锌矿浮选理论体系,多角度揭示了稀散金属元素铟、锗晶格取代对主体矿物闪锌矿的物理化学性质、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坚持处理
按照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准,实现全过程超低排放难度极大。首先,它缺乏处理烟气的成熟技术。其次,企业之间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工人操作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超低排放,对每个钢铁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书介绍了首钢迁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钢铁行业烟气治理技术、管理技术和环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