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自然灾害避灾自救/消防应急科普系列
本书访谈组邀约陈业新、卜风贤、余新忠、朱浒、郝平、马俊亚、夏明方、方修琦、袁林、周琼等知名学者,畅谈灾害史研究的历程、现状与未来。在传承与破立之间,构建灾害史研究的新框架,确立灾害史研究的新起点,并将近代以来灾害史研究论著编目整理。
中国灾害志(云南省卷)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及影响”专题报告是2017年该专题的延续与更新。该专题聚焦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与对生态、环境、人口、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利用国内外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系列产品,对2018-2019上半年间15个典型的干旱、洪水、热带气旋、森林火灾、与地震灾害事件的影响和恢复状况进行了分
本书从城市社区(微观)、城市(中观)、沿海低地(宏观)三个空间尺度,聚焦于人口、居民住宅与室内财产、产业经济三方面暴露要素,综合利用概率(情景)风险评估模型、PGIS参与式调查、脆弱性曲线、投入产出关联模型等,以完整的个案实证研究为主要形式,探讨极端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直接损失、间接影响以及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本套绘本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指导儿童培养安全意识,以孩子所喜爱的讲故事形式传授生活中的安全经验,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生活的安全习惯,从根本上远离各种危险源,全方位呵护孩子平安成长。
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
本书呈现了元代自然灾害的种类、时空分布等,探讨了预防灾害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常平仓、社仓建设、灾后的赈恤制度、禳灾、开放山泽、禁猎、禁酒、捕蝗、入粟补官等防灾救灾对策的产生历程和效能,剖析了应灾体制、灾害申报制度,民间救济行为,赈济钱物的来源问题以及流民问题,建构出元代多层次的防灾救灾对策体系和应灾体制。
本书系统论述我国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发展状况、演变规律及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分析我国在这些自然灾害领域监测预警科技发展需求与趋势、当前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及国际先进技术手段的借鉴等,提出未来5~10年我国防御自然灾害的科技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和方法。本书战略决策指导性强,有助于明确自然灾害监测预
《减轻自然灾害/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颐先生所著“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科普读本之一。这一本专门谈减灾,它既是该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整个系列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理解了人类社会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共存关系,更好地领悟自然灾害的真谛,才能把握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