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是依托司法部和陕西省重点学科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由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主办。本刊以选译和评介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成果,集中刊载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打造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法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繁
法律职业行为法以律师、检察官、法官和公证员和/或其所属机构实施的、与其职业身份有关的行为为规范对象,是加强法律职业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法律职业行为法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以服务于这一目的为出发点,在建构我国法律职业行为法基本体系的同时,力求反映我国法律职业行为法的最新发展状态,反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是一个涉及规则的语言哲学判断。很多法理学家都支持这个观点,相关表述耳熟能详。比如凯尔森(HansKelsen)认为:“陈述一个人应当以某种方式做事情,就意味着这种做事情的方式是对一种规范的描述”。哈特(H.L.A.Hart)在《法律的概念》中也对“应当”、“应该”、“必须”等词语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词都是“规范性的术
《法律和政治科学》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类学术集刊,旨在推动法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等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倡导“大社会科学”理念,并鼓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合作。本辑为创刊号,既包括了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包含了对经典政法思想的解读;既从中国学者视角探讨了法律与政治问题,又从国外学者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
本书稿精选主要来自金砖国家法律实务及理论界有关金砖国家经济技术合作法律问题的专业性论文。此法律评论具有引导性和原创性,引导性表现在能促进金砖国家法律及法律理论问题研究的交流与传播,原创性表现在都是各国学者和实务人士根据金砖国家合作经验和实务所做的法律理论思考成果。
《论承认与法权的关系》旨在法律和政治的领域,探讨承认的意义与功能,揭示承认与法权的关系。经由梳理承认语境中的费希特与黑格尔,阐明承认在法权从缘起至归宿的进程中存在多重张力和多种可能。基于此,承认与法权关系的现实背景,在于承认与再分配之争,在于承认地位的一元与多元之争,亦在于承认的意味与功能:承认意味着某种道德语法,其作
《法律史研究(第6辑)》由前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杨一凡研究员、厦门大学前副校长郑学檬教授领衔撰稿,收录众多法律史学者文章。主要包括:郑学檬《风雨万里问学路——“行万里路”习史散记》、杨一凡《<皇明条法事类纂>缺文及篇名复原》、董亭君《<明实录>所见“成案”》、姚澍《湖南坟山案件选编(上)》、王瑞超《民国上海女律师史料》
本论丛深入研究、探讨了国际法和比较法相关的学术理论,涵盖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法、国际法资料以及其他等与国际法和比较法相关的论文。
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一直是法律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是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陈光中法学文选(第4卷)》收录了近十年来,陈光中先生关于我国当代司法制度改革、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修订的重要论作。这些论作对于我国司法制度的进步与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完善,具有推动之功,具体由综论、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刑
《中华法系(第十三卷)》的目标是“弘扬中华法律文化,探讨现代中国法治;比较中外法律传统,构建新型中华法系。”本书的宗旨是“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守护学术经典,培育学术新人。”《中华法系(第十三卷)》延续第十二卷“学术研究”、“学术聚焦”、“法治人物”、“学术新人”、“学术动态”五个栏目,共收录22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