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以来,尤其鸦片战争之后,中西关系的问题是中国知识界急欲解决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书梳理了前辈学者对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三种处理路径:西化派、复古派和调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独到和偏颇之处,尝试回到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张力源点,接续前辈学人的自觉探索和批判,重新审视中国走进现代社会的道路。 作者提出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是包括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在内的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的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本书作者陈惠丰同志曾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工作多年,曾多次参加中央重要文稿、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对人民政协理论和协商
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执政基础。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和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后扶贫时代实施“扶志”与“扶智”、培育新型农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概括。自2022年2月13日起,
本选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关于认同的研究成果,在学理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认同的基本规律和发生机理,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认同现状和新情况的原因。全文从厘清基本概念与建构逻辑、认清重大价值、汲取历史资源、寻求域外借鉴、综合分析现状和探索创新路径的思路展开研究。
本选题根据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的要求和项目确定的目标,立足于新中国70年来北京的发展变迁,以“新中国?新时代?新发展”为主题,以党的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和思想为指引,特别是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为统领,以社会学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学术研究为学理支撑,通过社会保障、教育、住房、人民生活、消费文化等多个章节,
本书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认真学习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原有研究成果的不足,通过严谨细致的研究工作,突出问题意识,对于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内在逻辑、中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中国道路的价值取向、中国道路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意义、中国道路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作出解答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准确认知和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机遇,及时防范和化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风险,既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执政本领。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的历史思维为指引,以“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为总逻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两岸的主流民意。民进党当局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冒进,造成台海局势紧张动荡,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