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们颠沛流离,英雄末路,最终落脚四川李庄板栗坳继续埋首学问,赓续文脉,度过了近六年难忘的时光。 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劳榦......这些名冠中西的学者大师,和当地士绅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留下很多传奇和故事。可惜的是,当年往事,日渐尘封。作者郎麟花费七
本书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于苏北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国内各地,耳顺之年又赴国外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全书笔墨隽永,情真意切,平静的文字中渗透着细腻的观察与思考。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洁又细腻的人生回忆录,也是陈先生对于自己以翻译为路径的文学学术经历的回顾。包含了他从幼少时期起到北京大学、南大等高等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回忆录。时间跨度为上世纪40—50年代,记录了一个小男孩看到和感受到的北京四合院生活情景——从院子的格局到屋内的家具陈设,从屋外院中的花草树木、猫狗鸟虫到衣食住行、年节礼仪,从孩子们的学书习字、娱乐游戏到父辈往来的旧雨新知等。凡此大事小情,都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时期生活的样貌。如今这个小男孩已是耄耋老人,
该选题是作者常敬竹先生历时三十年,与一大批文化艺术名人日常交往的真实记录。作者从一百多位交往对象中遴选出70多位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名家,每人一篇介绍文章,一张肖像照片,一幅书画手迹,编撰成书,文章、摄影全部出自作者之手,书画手迹全部为名家亲赠。全书30余万字,70多张照片,70多幅手迹,情节细腻,内容感人,图文并
本书是原三联书店(香港)总编辑、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的自传。书中讲述了作者从业数十年的经历,遇到的众多作家、专家,以及面对出版业兴衰潮浪的感悟。在李昕身上,除了三联传统的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理念之外,还有道义与担当的底色,一起融入他的四十年家国情怀,三千部天禄琳琅。一生一事,端赖理想与,这本书是李昕的
夕阳无限好,回忆趣味长;人生当奋进,切莫辜负党。人的一生,消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足迹。本书是回忆录,是作者近八十年经历中的点滴,作者1965年5月16日入党,曾参军,入伍后在36143部队服役,历任战士、班长、处长、36141部队后勤部部长、党委常委等职。本书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到国強民富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奋
本书收入汪曾祺的自传性回忆散文19篇,包括应《作家》杂志之约写自己出身的《逝水》系列(8篇),以及他对自己两段重要人生经历的记述:围绕西南联大展开的云南七年和作为“右派”的张家口四年。
《新中国外交往事》是由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程远行撰写的一部新中国外事回忆录。本书从亲历者的角度,详尽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间,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如引渡溥仪、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回顾这段历史,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整体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历程,领略老一辈外交家的智慧和精神;另一方
本书是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徐州幼专”)为庆祝建校四十周年组织编写的回忆录。全书共分四篇,分别围绕幼专历史、各学院的历史和现状、教学点滴和学校服务社会的事迹组织稿件,作者包括已退休的徐州幼专老领导和教职工、各学院负责人、一线教职工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书稿中各篇文章都是作者从自身真实经历出发撰写的回忆录,感情真
这是一部由上海高校教师撰写的援藏回忆录。这部回忆录谈的是1974年至1980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由上海7所高校(复旦、交大、华师大、上师大、上音、上戏、上体)组成上海高校援藏教师队共119人,分三批,每批两年,奔赴世界屋脊拉萨,筹备和建设西藏本土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师范学院(现名西藏大学)。老师们有个心愿,在有生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