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密结合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建设工程实际,针对复杂坝基,包括河床深厚覆盖层、坝基(肩)岸坡大型堆积体、软硬相间层状岩体、裂面绿泥石化岩体、河床深槽及溶蚀砂化岩体等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前期勘察设计、专题研究、施工期动态跟踪研究与应用及运行期监测反馈的基础上,对复杂坝基工程地质评价、建坝适应性分析及工程处理措施等进行了系统
本书是以水利系统《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为主线,电力系统《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2009)为辅线编写的。全书共有12章,主要内容为:钢筋与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设计计算原理,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与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构件的抗裂与裂缝宽度验算,受弯构件的挠度验算,结构的
本书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城市水利研究的评述,提出“区域”、“整体”的研究思路,分别从“城址的选定与水环境”、“城市用水的环境与供应”、“城市水灾的特征与应对”和“城市水体的营建与功能”四个方面,对明清民国时期关中一天水地区城市与水环境的互动进行整体关照和总体性反思。基于区域整体、典型案例、特殊问题等多角度
本书共6章:第1章介绍水资源评价概况、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2章阐述水资源数量动态评价与预测的基础理论;第3章研究月尺度降水动态评价与预测方法及应用;第4章研究地表水资源量动态评价与预测方法及应用;第5章讨论地下水资源量动态评价与预测;第6章构建水资源数量动态评价模块。各章节内容之间既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其中,第2章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反映秦淮新河从开挖到竣工的历史面貌;下篇辑录了与秦淮新河有关的重要档案资料。
本书用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观点,以历史的眼光,介绍中国水利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讴歌中国古人治水、用水的不朽业绩,展现中国古代的水利文化。
本书旨在研究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长江大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背景下,作为位于青山绿水并靠近城市负荷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如何与时俱进,在保证电站自身主体功能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最终实现美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本书主要以我院在国内众多的抽水蓄能电站建筑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安全鉴定管理办法与安全评价导则编制、首次全线安全年度报告以及典型单(专)项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等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首次提出了差别化、可操作性强的长距离引调水工程的安全鉴定机制,规范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安全评价内容、方法和准则,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综合评价标准。详细
本教材是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本科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的配套教材,主要针对水资源规划及利用领域中的水库兴利调节计算、调洪计算、水能计算及水库群水利水能计算中的复杂水利水能计算问题,从不同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和具体方法,旨在培养学生领会处理复杂计算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同时结合
作者通过书写本书,回顾了透水桩柱丁坝这一传统的海岸防护工程建筑物在欧洲与国内的应用历史,分析了透水桩柱丁坝的优缺点。透水桩柱丁坝兼具海岸环境友好与防护海岸侵蚀的优点,并且建造与改造灵活,更加适应未来海平面上升的挑战。作者运用高精度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揭示了透水桩柱丁坝的水动力特性,并对比了透水桩柱丁坝的不同设计要素对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