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导临: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一七一)六月刻,仇靖撰刻并书丹。《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郁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极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
《碑帖导临: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汉永寿二年二五六)刻,置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碑身高一点五米,宽零点七三米,四面皆刻文字,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左侧三列,各四行,右侧四列,各四行,碑阴三列,列十七字。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孔庙、增置礼器,吏民共同捐资
《碑帖导临:乙瑛碑》又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孔碑龢》等,碑高一百九十八厘米,宽九十一点五厘米,厚二十二厘米。凡十八行,每行四十字。碑文保存了东汉诏报文书的原始材料,主要记载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桓帝准可,碑中刻有奏请设置百
赵孟頫(12541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鸥波,别号甲寅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又称“赵吴兴”。博学多识,异于常人,精通音律,善鉴定,诗文清邃奇逸,工篆刻,以“朱圆文”著称,书法绘画成就尤高。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
《碑帖导临: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或《汉郃阳令曹景完碑》,又称《曹景完碑》。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一八五)。碑高约一百七十厘米,宽约八十六厘米,无额。碑身两面刻有隶书铭文。碑阳二十行,满行四十五字;碑阴分五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此碑是县属史王敞、王毕等人集资,为颂扬时任郃阳县令曹全功德而
褚遂良阴符经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明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经陈、隋、唐三朝。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八体尽能、尤工正书,世称“欧体”。书名广传天下,影响后世深远,与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唐人书评》中说:“欧阳询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其书法险
柳公杈玄秘塔碑 柳公杈(7700—00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融北碑方笔于楷书之中,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世称“颜筋柳骨”。他一生作品很多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世称颜平原、颜鲁公,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少时因家贫乏纸,曾以笔蘸黄土扫墙习字。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初唐四家”特点,兼收北碑与篆隶笔意,并从民问书法中汲取养料,入古濯新,以己之人品、学养和对书艺之进取精神,成为自晋以来书法史上第二个高峰。中年以后突破“初唐四家”瘦
《碑帖导临: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刻,无书写者姓名,石在山东曲阜孔庙。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碑文记颂了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功绩。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