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约前284—前208),字通古。生年不详,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官至秦丞相,工书。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助始皇定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异形,为今天的方块字奠定了发展基础。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通篇用小篆书刻而成,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是始皇东
《碑帖导临:袁安碑袁敞碑》为碑帖导临丛书之一,精选了袁安碑袁敞碑,并对其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篆书,永元四年(92)立,明万历年间出土,因移置于庙中作供案,而将碑刻字面朝下,故一直未为人知,于一九二九年在河南偃师辛家
李阳冰(约721—约786),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好古,善属文,他曾为缙云令、当涂令,李白族叔。李白赠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后人称其为“李少监”。, 李阳冰以小篆名世,精
邓石如(1743—1805),清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皇帝顒琰讳,遂以字行,号完白山人。 邓石如是清朝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大家,后人对其书艺评价极高。他的弟子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1”。 邓石如书法四体皆能,以篆隶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
《碑帖导临: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为碑帖导临丛书之一,精选了吴让之宋武帝与臧焘敕,并对其进行新的技术加工,以墨迹的形式出现,并进行放大,让学习者能较好地领略原帖的笔法及整体风貌。
《碑帖导临:史晨前后碑》又名《史晨碑》,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一六九)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鲁相史晨奏
《碑帖导临: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又称《华山碑》《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西岳华镇碑》等。东汉延熹八年(一六五)刻,高二百五十四厘米,宽一百一十九厘米。凡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因袁逢重修华岳庙,考订前代典籍,遂将历代祭祀华山的制度和变迁情况加以考察,推本溯源,详加记载,刻石传世。此碑原在陕西省华阴县西岳庙中,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仕”,自号“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襄阳(今属湖北)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世号“米颠”。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且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
《碑帖导临:唐寅落花诗帖》碑帖精选历代著名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必选之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