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纪略》,民国绿丝栏抄本,国家图书馆藏本。九峰居士编,航头再生棘士校。此所记均为南明时事。标题如:“南京诸臣议立福藩”“福世子入南”“福藩称尊”“诸臣升迁推用”“陈璧论贼必灭有八”“马士英特举阮大铖”“刘宗周论时事”“张亮奏防边”“诏选宫女”“陈子龙寒心”“弘光浊乱”“左良玉参马士英”“左良玉讨马士英檄”“左兵东下
《江宁府乾隆十年分田地人丁清册》依次记载江宁府及所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县乾隆十年(1746年)的地亩、人丁等课税对象的数额,田赋、丁银等税收额度及税收的各种分配、支出情况。《江宁上元救生局公牍》所记为救生局救济事项,附有嘉庆年间的报表,并列有道光年间的银捐情况等。《江南善政前后汇录》记述署理江宁城守协
此志约成于光绪六年(1880)。续编记事止宣统元年(1911)。全书约二十三万字。体例谨严,专主金陵。上述远古,下迄于明,甄别列史有关金陵者备载之。特别关涉郡中丰歉、忧乐之由,历代战争诸军屯戍之地,以及其他有关古地等,或注今名,或注今地属境。对历史地理研究颇有价值。对南京地区自古以来人文历史变迁,自然水涝、江溢、山崩、
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同时延安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绵延的历史和文化。书稿把延安这片热土上从古到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时间为序,以史实为依据,用章回体的形式,系统地、鲜活地呈现出来。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延安五千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彰显了延安光辉灿烂
本书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系统全面地呈现了山南门隅地区和珞隅地区的文化全貌,为记录、保护、传承和发展山南门隅珞隅文化添砖加瓦。值得出版。本书分为门隅篇和珞隅篇,在介绍门隅和珞隅现今状况及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门隅和珞隅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包括习俗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德国人一百多年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实际接触、认识西藏的历史,以德国人在西藏的考察探险和传教活动作为主线,兼顾德国政府的西藏政策和涉藏活动。在澄清史实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对德国涉藏档案以及相关人物的著作、日记、手稿、回忆录、考察报告、游记和报刊文章等进行细致的文本学解读,分析归纳不
《濉溪历史文化丛书(全6册)》由中共濉溪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分别为:《风云卷》《民俗卷》《名人卷》《文旅卷》《遗存卷》《艺文卷》。该套历史文化丛书从浩瀚的史料和各种方志中查找、发掘、搜集整理资料,查找补充拍摄相应的图片,数易其稿。本套丛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存史意义。《民俗卷》20余万字,主要选择了
本书稿系一部介绍芜湖繁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专著。书稿分为四个部分,以大量翔实的资料,从考古发现、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史志资料等方面介绍了繁昌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包括迄今为止发现的欧亚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繁昌人字洞的由来,南唐至北宋时期烧制青白瓷的窑业遗址繁昌窑的形成,渡江战役中渡江第一船登陆地繁昌夏家湖等。书稿是
本书是清道光年间所编佛山地区地方志的校注本,一般被认为是清代书法家、鉴藏家吴荣光所纂修,实际上吴荣光仅在体例和门类上略加增删,纂修工作由冼沂承担。古代佛山的地方志《佛山忠义乡志》,共有康熙、乾隆、道光、民国四种。道光《佛山忠义乡志》记录了佛山及周边地区的地理沿革、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是研究道光以前佛
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的新修志书。本书是头桥镇的百科全书,编纂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客观地记述了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资料来源于档案、史料、志书、报刊、专著及相关专业部门所提供的材料,各项统计数据以统计部门提供为准,部分采自相关主管单位。志书政治立场正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