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历史文化初探》包括了“东江文化”名称之辨、东江文化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征的主要来源、从“杂合”文化现象中梳理出东江文化的基本内涵、简论东江文化的源流和特征、“首届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85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东江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专题、简论大革命时期东江农民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
《古邑江阴》是作为申报国家历史名城的附件,它反映了江阴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彰显了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的成果。《古邑江阴》是江阴文博工作者在市委、政府和文化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心血结晶,我想学界和社会广大读者会给予它以应有的评价。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有不同凡响之处:曾经的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巍峨矗立的东西双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古桥;奇异的泉南佛国,当之无愧的宗教博物馆;南派戏剧的重要阵地,唱成音乐活化石的南音。苏黎明编著的《泉州历史上的人与事》为你叙述泉州的人和事。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是武汉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侣治洪等编著的《民国时期的武汉》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经纬交织,全面再现民国时期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在体例上,《民国时期的武汉》试图以若干短篇文章将典籍史料及文物、遗迹、遗址、艺术作品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同时采取图文
通过游记、小说、诗歌、影视作品等西方文学、文化的透镜,人们得以重构上海一座海上名城,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异托邦。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界中,人们得以勾勒出西方文化中上海形象的流变,进而重温那段长达一百六十余年的、独特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余韵。对国内盛极一时的中国形象学、上海学领域,本书不失为一种补充,一种实证。览古可开今。
本县志共二十卷。该志记述了岳池县的历史兴革、山川田赋、名人逸士、诗词诗歌、礼俗祀典,对考证岳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实依据和参考价值。
蓝天包容每一片云彩,无论其俊丑,故天广无比;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海角无涯;高山包容每一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山高挺拔。大海之所以成其为大海,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之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因为他有包容万人之心。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广,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他拥有的就有多少。世间万物,包容其中。本书以中国
本书为《中国地方社会与民俗》丛书(丛书主编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劳伦格、谭伟伦)之一。《英德的传统地方社会与民俗》一书由谭伟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汉祥(韶关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主编。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广东省英德市各地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其主要内容有:总论篇、神明与醮仪篇、传统经济篇、宗族与乡村民俗篇。
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历史文献要籍解题(套装上下册)》是北京市哲学和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科研课题《北京文献书目索引集成》下属的一个子课题。课题研究者在全面、系统地调研北京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现存记录北京历史的专著、专刊及非正式出版的内部发行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中精选出重要文献1498部(其中包括外文文献40部),分门别类进行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