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微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板块构造学、地形地貌学、洋底动力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等系统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典型构造带尺度下对微板块的地形、重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一套空前精细的全球微板块划分方案。本书还着重展示了特提斯构造域、中亚造山带、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和北美克拉通的**重磁成果,探讨
渭河北山山前断裂带由5段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岐山—店头断裂、龙岩寺—乾县断裂、杨庄镇—口镇断裂、新兴—马额断裂、将军山—白水断裂,空间分布较分散,目前对于该断裂尚无系统的分析研究,本书在前人对该断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研究方法进行详细探测,查明了该断裂带的具体展布位置并分析评价了断层的活动性以及可能引起的工程破坏。这
本书分五章,内容包括:地质背景、洋板块地质研究方法、古生代洋板块地质、古亚洲洋东段构造演化、结语。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灵山历史地震宏观调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概述、震中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活动断层勘查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研究等。
本书基于“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的研究称,以服务国家重要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为导向,围绕川西岷江上游地区规划建设,开展综合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主要活动构造、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特征,揭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机理:开展川西岷江上游地区工程地质评价、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与示范,提出地震
本书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济源、伊川、渑池、鲁山、舞钢等地出露的中元古代早期沉积兵马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沉积学方法、地球化学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其沉积年龄、沉积相特征、沉积的物源示踪与构造背景判别、早期盆地填充模式、早期沉积-构造演化,以及地层的划分等开展一系列研究,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中
本书集中我国在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突破传统学科界线的束缚,进行不同学科间有效的交叉融合;针对华北克拉通形成之后的破坏和再造作用及其构造、岩浆、成矿和古环境效应,呈现了突破性研究进展。本书将为我国在完善地球形成与演化的理论体系以及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框架的建立过程做出原创性贡献,为我国由地学大
本书对全球主要裂谷盆地分类与分布进行了分析,针对典型裂谷盆地,系统总结了被动裂谷盆地与主动裂谷盆地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的差异,重点剖析了主要裂谷盆地与被动裂谷盆地在沉积体系、沉积模式、石油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异同。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列骨盆底分类及分布、裂谷盆地成绩体系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等。
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构造带,其中俯冲带是地球圈层物质和能量传输的纽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内部系统物质和能量传输最为关键的场所。板块俯冲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岩石圈形成和破坏的主要场所。《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概述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地质产物,探讨
本书为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地学系列图之一,比例尺为1:500万,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相关研究项目的成果。系统搜集整理了最新的地球物理数据,通过分析陆地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数据、海洋船载测量空间异常数据、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数据等进行编制,对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地质构造进行了刻画。图面设置合理,颜色搭配恰当,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