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河陇著姓与文学》是丁宏武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河陇地区胡汉著姓与本土文学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该成果经相关专家鉴定,已于2017年8月正式结项。该书以新世纪的大文学观为指导,以家族文学研究为重点,通过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汉魏六朝时期河陇著姓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学创作情况,勾勒总结这一时期河陇文
本书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汇集了一批南京文化名家共同撰写,以“大家小书”的方式,全方位向大众普及,“南京为什么是“世界文学之都’”。从历史与现实一脉源流的叙述与评论中,一个生动活泼并实实在在的“世界文学之都”跃然于纸上。本书在南京出版社已出版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基础上,以绘本的方式将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源流
本书探讨当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构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对周立波、韩少功、残雪、黄永玉、王跃文、阎真、张枣、沈念等十多位当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诗学和阐释的双重解读。整体结构以文学的地方性遗传、认知叙事与湖南作家的自我进化、不断变化的文学样态等为基本构架,试图探讨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维视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脉络和艺术构成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端于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联合广大进步群众,以各种斗争方式冲破国民党打压和围剿,积极探索无产阶级文化发展新道路,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作出历史性功绩。本书即是一本详细、全面、系统讲述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专门读物。本书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在吸收以往研究基础上,注重吸收最新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BZW046)“宋代笔记中的文学思想”的成果。本书从宋代笔记的原始文本出发,探索其中的文学思想,对全部宋代笔记按照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前期、南宋后期进行分时期论述,以每部笔记独特的文学思想为论述重点,又总结各个时期的共性规律。既重视文学内部的思想阐释,更重视关于文学生态思想的总结提炼
本辑继续保持特色栏目“大西南区域文化与文学”,同时开设四个新的专栏,“杜甫研究”“《声音史》研究”“新作快评”和“学术评议·会议综述”。每一栏目所选录论文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质量,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各有优长,基本上做到了文史互证、论从史出的基本要求。本辑论文从研究领域上看涵括了大西南区域从古至今的文
本书共5册,按照朝代理顺文学史,分别为《上古春秋战国》《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代》《唐代宋代》《宋元明清》。本册为《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内容包括:韩非子、屈原、《吕氏春秋》、《淮南子》、司马迁、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三国志》、陶渊明、《世说新语》、《敕勒歌》。
本书是梁启超、闻一多、郑振铎三位知名清华文学系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在本书中,三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梁启超讲先秦、两汉、魏晋文学,闻一多讲唐代文学,郑振铎讲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带领读者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全书内容全面、丰富、深刻,具有知识普及性。本
本书是刘师培、傅斯年、罗庸、浦江清四位知名北大文学系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在本书中,四位教授分别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常识,傅斯年讲先秦、两汉文学,刘师培讲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学,罗庸讲隋唐文学,浦江清讲宋元明清文学,带领读者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全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