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沆(1785—1826年),湖北黄冈浠水县人,清代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状元,是浠水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本书整理收录了陈沆的状元卷和40首试帖诗,并做了校注。通过该书,读者对状元卷和试帖诗有直观具体的了解,也对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和工诗善文的古代读书人的文化修道德境界及经邦济世的才
本书为著名晚清史学者林文仁教授的代表作,系统深入,视角独特,以“派系政治”角度研究晚清政治史,切入彼时中央权力枢纽——军机处,细看汉族官僚在最高统治者权力平衡术下的游走,还原晚清宫廷政治真相,李棠阶、李鸿藻、沈桂芬、翁同龢、王文韶、张佩纶等汉族“南”“北”地域官僚接连登场,揭示主导政治走向的关键问题。作者重视官方档案,
赵现海,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明代政治史、明代长城史、明代农民战争史。本书提出“王朝边疆”理论,从边疆发现中国,从空间发现历史,在充分梳理相关文献史料,全面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边疆本位”立场出发,从整体上诠释边疆地带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边疆历史解释体
中国历代政治简史(新校本)为《吕著中国通史》的下半部分,完成于1939年,共计36章,主讲政治史,按时代顺序讲述历代政治大事,理乱兴亡,核心在制度变迁。视野宏阔,尤其注重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将中国内部政治变迁与外部民族国家影响相结合,是一部有见、有识的讲述中国
丁戊奇荒发生在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是覆盖中国华北五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其中山东和山西灾情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旱灾,按照干支纪年这两年分别为“丁丑”和“戊寅”,因此习惯称之为“丁戊奇荒”。本书以此次大灾荒为典型事件,论述在这一时期清政府的衰败以
本书以近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及地区局势下,民国北京政府对于广西治理为研究对象,以中央与广西地方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清季广西治理的影响,历时性地梳理民国北京政府对广西治理的理念与具体实践进程,剖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探究症结所在,总结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广西治理正
本书是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自隋朝确立,到唐朝时发展完善,后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典范。在唐代三省的首脑都被视为宰相,三省制度具有“三权分立、地位平等、相互制衡”的特点。“六部”从属于尚书省之下,六部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唐代的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线上,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
2018年以来的中国监察体制改革,开创了中华民族监察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当我们积极回应新的监察制度构建和实践场域问题时,也应当回头去重新检视中华民族历史上实践过的监察制度。历史是一把标尺,如果不回看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可能我们就不知道今天的监察制度所处的位置,进而不知道我们的探寻足迹应延
本书以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我们先民发明的科举制作出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纠正以往的反说与戏说,使读者了解科举不仅有其局限和弊端,也有其长期存在的原因与价值。科举与中国1300年间大部分精英人物和所有地区密切相关,科举不仅造成了“范进”和“孔乙己”一类的儒生,而且也选拔了包拯和林则徐这样的政治人才,以及韩愈、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