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碳排放、全球价值链、“一带一路”倡议等领域文献的梳理,明确了碳排放与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全球以及亚太地区、加勒比—拉丁美洲地区、中东北非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四个区域全球价值链嵌入度与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碳排放的关联关系,并借助扩展的本地溢出模型探究了
本书通过系统性研究,深入探讨了如何确保北京冬奥会成功实现碳中和目标,展示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贡献,以及北京冬奥会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影响。首先,本书结合北京冬奥会的独特性,参考以往历届奥运会的低碳实践,详细分析了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内容,全面评估了碳中和成果。其次,本书从冬奥会的衍生效应入手,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对
本书从全球碳中和目标、中国部分碳中和实践出发,分析了碳中和路径中的关键因素,从区域、组织、产品层面详细介绍了实现可持续碳中和的关键路径;遵循碳中和承诺—碳减排—碳抵消的基本框架,重点介绍了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汇等。本书对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的碳中和实施人员在厘清碳中和概念、量化排放、制订减排
本书针对我国碳中和重大需求,系统介绍了碳中和概念及逻辑体系,剖析相关行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路径。全书包括绪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低碳化转型与发展,能源低碳转型与清洁能源,煤炭行业低碳转型与科技创新,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固体废物低碳循环发展与综合利用,科技赋能低碳经济发展8章。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能源、化工、电
通过对国内外雨水径流污染研究成果的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系统地探讨了雨水径流污染的产生原因、污染特征、影响因素、监测评估方法及控制技术,并以南方某沿海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观测开展了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时空分布研究,选取典型农田区、交通道路区、城镇住宅区、农村居住区和施工工地5个不同功能区,分别在雨季的前汛期、主汛期和后汛期进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和重要保障。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
本书以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原理为主线,针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过程原理、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技术方法等进行阐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本书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颗粒污染控制理论
本书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需求为主线,主要介绍了河南省典型污染源颗粒物成分谱和排放数据库的构建及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诊断与PM2.5溯源,包括颗粒物来源、秋冬季重污染成因、污染机制和关键影响因素,以及中原区域大气污染传输影响和延迟效应;“十三五”期间大气污染物管控历程及效果;中原城市群空
随着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加强碳交易管理的同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普遍适用且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以强化碳配额分配与碳转移在碳交易机制中的主体作用。为此,本书在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我国产业部门碳配额分配及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与省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两
中国作为劳动力大国,劳动收入份额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收入分配格局,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降低消费需求、激化社会矛盾。然而,已有文献大多关注环境政策的规模性收入分配效应,而忽略了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一种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约束下,总量受限的碳排放权成为了稀缺性资源,企业需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