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宣部、教育部
本书为同名系列图书首册,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前夕的袁世凯事迹开始,写到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夺权,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
《中国近代史重要文献导读》以现代化的视角,将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历史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既独立成篇,又逐级递进。阐释了近代中国在列强入侵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同时展示了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和国家出路的曲折历程。精选此一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献,附以作者简介,解说每一历史时段的大致背景和文献的主要内容,并
清王之春著,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石印本影印,日记体例,八卷,卷首有王之春《序》。光绪二十年,俄皇亚历山大三世去世,新君尼古拉二世登基。作为特使,王之春被清政府派往俄国进行唁贺。期间,他对沿途所经过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状况、历史沿革、人文风貌等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详细的记载,特别是对英俄德法等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编写而成,按内容概述习题训练(含参考答案)阅读思考三大板块编写,以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准确地把握课程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有效地达到课程的学习目的。
作者系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
本书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在近代中国的沉沦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不能告别的革命开辟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与曲折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两种命运的决战七个方面,呈现确凿、扎实、丰富、新颖的文献史料,既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方便,又能使学生在阅读文献资料过程中释疑解惑。
《纽约时报》创刊于19世纪中叶(1851年),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纽约时报》自创刊以来就有了对中国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本套丛书分三本:《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晚清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本书所反映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
《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原作者为美国人卡尔·克劳,他曾长期在中国经商生活。《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描写了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见闻,有饮食、黄包车夫、知识分子、邻里之间等。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在书中为中国人辩护,同时也驳斥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语言诙
《拓商先锋中国行/近代世界对华印象》描述19世纪60年代末期一位英国商人探险家,从汉口出发沿着长江最后到达四川的探险过程。通过《拓商先锋中国行/近代世界对华印象》,读者不仅可以重新体验探险家的探险过程,还可以透过探险家的眼睛,了解19世纪60年代,从长江到四川的风俗民情与社会状况,以及沿途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