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空间布局战略体系,大都市圈是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形态、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和协同共荣、探索新时代新型大都市治理范式的重要场域,围绕大都市圈构建区域共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成为如今城市化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从纵向历史看,中外大都市圈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形态与特征?又呈现出
本书从回顾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并从政策、土地、置业者等维度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走向,作者特别结合老龄化社会的特点,专门辟出一章阐述养老地产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应有位置与可能的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经历短期的沉积,如何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者从多个维度给出自己的观察,既适合专业人士参考,也可以供
中科大本科“十四五”规划教材项目。中国的城市竞争已经进入公众话题,一个创新区往往是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在城市某个片区合作,吸引企业家、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和孵化器等其他角色前来共同协作,最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等创新实物,给城市提供大量高收入的岗位,进而复兴整个城市片区。本书从创新区这一概念引申开来,抽丝剥茧地详细端
本报告首先从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多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后收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评价,并通过数据、图表进行展示;最后基于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国2024年创新型城市的格局进行了展望,并对各城市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从1989年至2022年这34年间,作者以参与者的心境、旁观者的视野,通过直接、间接参与到有关抚顺地区发展的战略探索、工作实践,将凝聚着作者汗水和心血的一篇篇数据模型演算报告、核心领域发展测算报告等社科钻研成果,组合投射成一幅幅连续的城市变迁发展蓝图和探索路径、实现图景,巧妙穿梭成地区砥砺发展的前行轨迹时间轴线。作者依
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利于促进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发展,增强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而且有利于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有效带动村镇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本书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特色小镇的建设理论、城镇化空间布局、特色小镇建设运营和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
全书系统地刻画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分析各类建设用地的转型趋势和差异,探寻建设用地转型机理和和规律,可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管理调控体系,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书以湖北省为研究区,从建设用地利用形态变化的视角出发,梳理了建设用地转型基础理论和科学内涵,重点探究了建设用地利用形态(显性/隐
本书选取桂滇边境民族地区的“村庄公共物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等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结合注意力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参与式民主理论、协同理论等,收集了本区域大量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相关数据和信息,在严格的假设和条件限制下,从公共物品供给的逻辑与机理入手分析,探索分析本区域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原因,寻找村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对基础设施投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影响机制、区域差异等展开研究。同时,引入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变迁的思路,充分考虑到空间和时间因素,进一步对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关系及空间效应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分样本、分区域、分时间得出一系列细化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述为: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2005年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匹配相应年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一套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数据库,从城市市辖区层面探究劳动力流动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集聚效应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