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研究了朱德群的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梳理了对他艺术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多因素;然后分别从美术形态学和美学角度总结了他绘画作品中独特的风格特征,并深入剖析了影响其形成的文化根源;最后将他的抽象艺术放到相应的时代背景中,研究了他对“中西融合”现代主义方向的发展、对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突破、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
“中国常识”经典系列第四种《中国绘画常识》是陈师曾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理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史上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艺术评论集。《现代生活的画家》无疑是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论述现代美学和现代性的一部最为深刻、最富有预见性的著作。它是美术评论,是对同时代一位画家贡斯当丹·居伊的赞美之作,曾引起较大反响。它也是现代艺术理论的奠基石,文中关于现代性观念的生动“预言”影响深远。此外,它更是典型的波德莱尔式散文,通篇灵光乍现,趣味横生。本书
本书整理了叶灵凤先生对百余幅名画的鉴赏随笔。叶灵凤先生是个情趣多样的文人,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画家。他知识渊博,眼光独到,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文章也平易亲切,趣味盎然。现如今,很多人虽然知道一些名画,却往往流于表面、不求甚解。而本书深刻讲述了众多名画的创作背景及意义,揭开罕为人知的被埋没的真相,让读者
绘画不但可以表现画中角色的心理特征,同时还可以抒发画者自己的感情,最令人称奇的是它还有一种特殊的治疗功能(即绘画心理疗法),通过绘画的方式打开心灵,使绘者发现真正的自己。可见,心理元素渗入绘画,为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意义!本书正是通过对中外名画的心理解读与分析,让读者更客观的、科学的进行艺术审美,同时也对自己的心理审美喜
把绘画当作艺术品的观念是一项相对晚近的发明。本书主要讲述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即可携带、经框裱的画作是何时在欧洲兴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场和艺术理论中逐步收获一种明确自主的审美标识,进而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的。作者讨论了“元绘画”的相关理念,揭示了画作中所隐含的丰富观念,在西欧艺术史领域产
《中国绘画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是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负责主持编纂的项目,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自原始时期至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一一进行解读,有利于广大读者在宏观上了解我
2023年是徐悲鸿先生逝世7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为此召开以“美术史中的徐悲鸿”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以资纪念,并希望藉此为将“徐悲鸿研究”继续引向深入贡献一份力量。《“美术史中的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这本结集即是二十余位研究者提交给此次研讨会的论文,全书包括二十余篇文章,图文并茂,论据严谨,内容涉及徐悲鸿
本书选取了一百幅享誉世界的艺术名作,如庞贝古城的湿壁画、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的《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马奈的《奥林匹亚》等,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介绍了作品中的“无名者”。这些“无名者”的身份被艺术家的卓绝天资和作品美名所掩盖,作者另辟蹊径,为我们揭开了作品中所画的人物的姓名
《20世纪中国美术新论丛》主要对20世纪中国美术整体发展进程,以及一些特殊历史阶段的美术发展进行梳理和再叙述,注重研究对象的文化语境的还原与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力图在开放、系统的视野中展现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书写的格局,建构具有中国学术精神的美术史观。本书是该丛书的其中一册,分为五部分:1.现代意象的思想渊源,2.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