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至今,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大多用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来形容1688年的英格兰光荣革命。本书则希望推翻这一传统观点。 本书以革命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
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擅生存之道的国家之一。它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人口从一百万缓慢增长到九百万就耗费了它八百多年时间。在那段时间里,它在欧洲范围内获得了一种政治和文化上的自决权,也通过殖民扩张、海外移民和贸易,在世界各个角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与更为繁荣的加泰罗尼亚不同,17世纪时,它成功地挣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与同样富有生机的
文化迁变是指同时对一些不同的国家空间及它们的共同要素进行讨论。它意在强调往往由于对身份认同的寻求而被忽略的文化交融的不同形式。身份认同自然地掩盖了文化交融现象,但也正是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同的身份得以产生。本书主要从学术、移民、记忆研究、种族融合、感觉、文学等文化研究领域探讨法德之间从18世纪中叶起至现代的文化迁变过程
这是一本聚焦欧洲近代历史的通俗社科读物,主要讲了1848年席卷几乎整个欧洲的思想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思想革新相继出现,同时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前瞻性的议题在当时就已被抛出并展开争论:我们如何协调代表制和直接形式的民主?资本主义与社会不平等有何联系?等等。这不仅是一场欧洲革命,更是一场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
《英国历史上看不见的手》通过考察部分英国历史表明,国家经济组织和国家政府利益的一致性是左右英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看不见的手”。作者主要选取了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开始到1917年间的主要历史事实对这一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英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商业探险家同盟等经济组织也采取了相应
本书译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主编的《记忆之场》三卷本的《共和国》卷。原著《记忆之场》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史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经典的有关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本书作为《记忆之场》中文版的第一卷,包含了《共和国》卷中的“象征”“纪念性建筑”和“反差记忆”3个部分,考察了三色旗、
《极简德国史》是著名德国史研究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孟钟捷教授撰写的德国国别史作品,全书以德国特殊道路问题为中心,以历史上德国国家形态的延续和变迁为线索,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国史的基本框架,涉及德意志民族的起源、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德意志帝国走向世界大战、魏玛共和国的夭折,纳粹德国的暴行、战后德国的重建,德国和冷战、德国和
............
《纽约客》2023年蕞佳图书之一,BookRiot2023年最佳传记之一。《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传记)入围作品,2024年女性非虚构类长名单入围作品。凯瑟琳·德·美第奇:从修道院到王座,世人口中的“蛇蝎王后”,瓦卢瓦王朝末期法兰西的实际掌权者。伊丽莎白·德·瓦卢瓦:凯瑟琳的女儿,在短暂的生命中始终维持着法、西两国间的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一度占领巴黎,但法国的青少年以自己的未来为代价,逐渐投身于抵抗纳粹的运动。他们的学业因此中断;他们主动或被动做出的决定扭转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在心理被迫迅速成熟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关系也被搁置。恐惧、迷茫与无助是最寻常的状态,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年轻人一点即燃的激情与勇气。 在维护自由精神和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