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共分上下两册。上册是作者对修行人在禅修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的解答,形式采用一问一答。全书对各类禅修问题进行了归类,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名词解释,共分四节,包括“内观”“四念处”“觉性”“意识”“正念”等;第二章讲解禅修心态,共分七节,讲解了禅法、善知识引导、心态、业障、对治等;第三章为技法指导,共分十二节,包括
廖深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校长。本书由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抽调专业骨干策划创作。全书采用中、日文写作,主要内容包括黄檗文化五大主题:福清黄檗文化历史溯源、黄檗文化在日本的盛兴,黄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黄檗文化是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海上丝绸之路与黄檗文化。本书旨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础上讲好福州地域特色文化的故事,向日本乃
本书以供佛学界和学术界参考。楚山绍琦虽然曾一度出蜀弘化,并名震江南,但由于其悟道、得衣乃至于最后归宿皆在僻处内陆的四川,故而在其逝后,在内地缺乏话语权,在京城文化和沿海文化一统天下的明清乃至于近代以来,其影响力日渐缩小。比如,现当代的一些佛教史甚至禅宗史著作,也根本忽略了他的存在。楚山绍琦在中国禅宗史,特别是在湖北、浙
本书以杭州的寺院为题材,演绎出十个人文历史故事,收录《灵隐寺:飞来峰下梦痕新》《下天竺:三生石畔有情风》《径山寺:日僧圆尔的问禅之旅》《凤林寺:只此浮生是梦中》《韬光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内容。
本书是印度佛学家寂天论师著,全书十章,前三章叙述菩提心功德、忏罪、受菩提心,以求世俗、胜义两菩提心,未发令生;次三章叙述不放逸、正知、忍辱,以求生已不退;再次三章叙述精进、禅定、智慧,以求辗转增长;最后一章,以此后果为利众生发愿回向。《(入菩萨行论)讲解》是由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藏语系佛学院副院长彭措朗加堪布对
本书由分四部分组成,即:总序、修持皈依之理、有关居士戒的论述、以及饮酒的过患。简要介绍了佛教的皈依、戒律的原由和功德;皈依的修持之原由、受持皈依之理、皈依学处及其功德;论述了居士戒的定义及其释义、差别、受持仪轨,以及居士决定所应断事项:附讲饮酒的过患。
本书稿共六章,分别阐述了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及对外传播、佛教在泰国的传播、泰国佛教的政治化进程,不仅系统描述了历代泰国佛教的传播特点和途径,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影响,还介绍了泰国的佛教艺术、中国禅宗在泰国的传播和影响、当代泰国佛教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当代泰国佛教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慧皎《高僧传》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僧人传记作品,不仅是中古思想史的宝库,更开创了佛教史传的历史,为历代僧传书写的典范。 钱穆先生曾言:《高僧传》“在宗教里边加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历史观点”。本书借鉴这一视角,聚焦《高僧传》的书写,分别从材料源自、文体样式和精神向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古僧传书写的系统性特征,如经录与僧传
禅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世界性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文化的精粹,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体现。本书是“禅与中华文化——2019九华山公益论坛”的成果。中、美、加、日、韩等国专家学者齐聚九华山,共论禅与中华文化之渊源,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入挖掘禅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