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鉴共18章,主要反映上海市各个领域科技工作的进展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各项工作的情况。
《中国工程院年鉴》是记载中国工程院历史的文献资料。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了反映中国工程院每年开展的工作、取得的业绩和各方面情况进展,是一部综合性资料书。本书为2022年卷,根据2022年的工作内容,全书分10部分,共100万字。主要内容为:1.重要文件;2.会议纪要;3.院士队伍建设;4.战略咨询;5.学术活动;6.出版
本图书是对科学家与人文精神的系统研究,重点探讨了科学家为何需要人文精神、何谓科学家人文精神、科学家人文精神的作用、科学家人文精神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勾连、哲学人文精神支撑科学原始创新何以可能、科学家人文精神积极作用的有限性、大科学时代科学家应当具备怎样的人文精神以及科学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培育等主题。全书包含9章,涵盖了科学家
原有的技术诠释学主要从现象学角度来展开的,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与伽达默尔的现象学,当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技术诠释学还需要从文本视角对技术展开诠释学分析。本专著将对海德格尔的技术诠释学、伽达默尔的技术诠释学、伊德的技术诠释学等进行述评,并研究技术诠释学正在走向量子技术诠释学。在具体内容上,本书还将研究:技术何以是诠释
本书是作者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课题“LED非视觉照明技术研究——极地站区半导体照明及光健康实验研究”和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南极科考智能人因健康支持系统研究”的成果。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从1984年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奔赴万里之遥的南极开展
“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灵魂地位。甚至可以说,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问题的生成与进化史。然而关于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在科学哲学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书的论证主要基于两个视角。一方面,在生成论视角下,纵向探讨了科学问题的生成、转移、分岔等具有自组织性质的进化机制;另一方面,在科学实践哲学视角下,横向探讨了科学问题的
本书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报告服务与产业情报研究中心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的重要成果之一,聚焦人形机器人、柔性电子、mRNA、6G太赫兹、零碳建筑、超材料、线控底盘等科技前沿热点领域,基于专利、论文数据的深度分析,结合政策研读,对各领域发展历程、观点与碰撞、竞争与合作、技术热点、发展态势、优秀研究团队、创新企业代表等
这是一本有趣的,让孩子乃至成人都爱不释手的超级科学实验百科书。本书包含了从可以立刻动手的简单实验,到小魔术、手工艺品、料理实验,有趣的科学实验、人体实验,对小动物进行观察的实验以及科学家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真正的实验等等,书中以实景图片还原实验过程,直观呈现实验现象,可谓包罗万象,妙趣横生。
本书主要以“丝路文明互鉴”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物的哲学”。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阔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
本书基于考工学理论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首次系统总结与归纳了中华考工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围绕从战国的《考工记》到明代的《髹饰录》的知识体系,考察了中华考工文化理论体系、工匠精神体系与考工批判体系,还原了中国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进而建构中国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