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在许多人眼里,神秘而陌生,有如雾里看花。不少人提起考古,浮现在脑海的是与考古风马牛不相及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悬疑探险类小说。了解多一些的,大多也止于央视“探索·发现”频道等的纪录片叙事。近年来,网络上对三星堆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的解读也五花八门,更使读者摸不清门道。考古这门学科究竟是干什么的?它又是怎么来的?
本书是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所藏文物甄选精粹的基本资料。本书以时代为序,分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七章,分别论述这批文物精粹。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地下文物埋藏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早在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索诸葛亮文化的佳作。作者经多年实地考察,整合各地武侯祠庙一手资料及学术研究成果,对现存武侯祠庙的历史沿革、文物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祠庙中的匾额与楹联进行详细注释。书中配有300余幅相关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展现武侯墓祠的历史渊源、文物风貌,以及蕴含其中的匾联文化,助力读者深入理解诸葛亮文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独属于中华文明的发明和创造:木家具里的榫卯、夏日扇风的蒲扇、厨房里的蒸具和石臼、随风而动的风筝等。这些线索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器物和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指
近现代中国的展示文化是艺术史学者王正华着力甚深的一大研究课题,本书即为其具体成果之展现。书中着眼于在清末民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巨变中,出自传统的文物、艺术品或艺术实践,有着什么样的命运?如何被赋予民族文化遗产的新意义?又如何接轨世界,与中国作为一个立足于国际的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结? 作者在立论上全然跳脱艺术品风格与形式的讨
寻路初心:追溯上海红色谱系
本书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以口述历史、总结回顾的形式,展现了泥河湾遗址的发现、研究、保护的重大事件始末,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身经历和见证泥河湾考古的专家、学者追忆细节,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泥河湾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价值传播。
本选题是绍兴越城区亭山区域考古发掘遗址群出土青铜器特展的图录。亭山遗址群为越国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因为分布于城郊,很可能是越国的一个重要“卫星城市”。此地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见证了亭山及周边区域丰厚历史文化遗存,对越城区文物事业的奠基和发展,乃至绍兴古越文明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都有着重要意义。该遗址群出土了大量印纹硬陶、原始
本书分为织造、染色、添花、制衣、时尚、穿着、礼制、佩饰、梳妆九章,分别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的材质、制作工艺、服饰制度与妆饰时尚。
巴国,一个神秘的古国,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中就有“西南有巴国”的记载。现代人们常说的“巴山蜀水”“下里巴人”,都是对这个古老国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该展览在多年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基础上,将笼罩在古老巴国头上的历史的面纱层层揭开。通过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一百余件套精品文物,为观众展现巴人适应环境、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