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十八讲》原是吕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在“孤岛”上海光华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18章。作者自云:“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内容充实,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一些重大事件作了较为清晰的交待,兼及学术动态、义理阐发和史学方法,能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史有基本而比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本教材结构上采用正文与拓展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正文大字印刷,构成重点突出且比较清晰的线索,概括了史学界形成的一般通识
本书原版约出版于1942年。本书主要辑选中国北方(东北和华北)各种民俗图形样式,包含:春联吉祥、幌子招牌、绣花粘花、土俗玩具、驴皮影戏、门神、年纸、足景文、欢乐纸、戏齣子。本书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经典之作。绚丽多彩的手绘民俗图样结合相应的文字说明,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本书收录的内容仅仅只是该地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这个称呼再熟悉不过。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名字,展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所处的国度乃是中央之国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称呼我们这个国家的呢? 本书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对中国这一伟大国家的多样称呼,从语言、历史、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十章细致剖析了这些称呼背后的深厚意蕴与演变轨迹。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
怎样读中国历史:吕思勉谈历史学习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历史、文学等丰富的文化常识展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增长知识。该书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文化精髓,介绍了大家应该知道文化常识。同时,书中还穿插了关于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让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该书还注重培养读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
本书稿为新形态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本书稿将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与人文素质养成有机融合,注重实践力行,倡导知行合一。同时利用二维码技术,配备丰富有趣的拓展资源,方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书稿系统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涉及中华传统美德、语言文字、哲学思想、诗文经典、传统礼仪、传统艺术、服饰文化、传统
人文社科领域的十二位知名学者围绕中华文明宇宙观,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文字学、社会学、建筑学、科技史等角度,就中华文明宇宙观与中国智慧、人文与自然、山林与社会、天人合一与人生境界、大一统与文化地理、甲骨文与殷商宇宙观、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宋代家礼等议题,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宇宙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
本书叙述了从商朝到东汉前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本独具一格的经典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各朝代重要的事件,着力叙述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全书内容丰富,不仅讲述王朝更迭、政治兴衰、社会变迁,也描述文化发展、商业经济,还介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