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波德·冯·兰克是19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提倡的客观史学和首创的学术研讨班制度,对现代历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兰克史学文选第二辑,导言由德国史学理论家约恩·吕森和斯特凡·约尔丹撰写,介绍了兰克的生平,并评述兰克的重要著作和史学思想,为读者大众了解兰克和兰克史学提供了帮助。正文收录体裁多样、主旨丰
本书是瞭望中外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你可以对中外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全书分为中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常识、中国名人常识、世界名人常识、中国军事常识、世界军事常识、中国文学常识、世界文学常识等卷,从政治经济到历史宗教,从官制法律到军事兵器,从天文历法到文学艺术,从医药科技到民俗礼仪,以历史、文化为主
该教材为《世界文明史》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的配套教材。从多元文明特质角度出发,精选文明及文明史书写的演变、城市文明、人类战争、商业与贸易、人类环境、福利国家、体育、社会组织、全球化九个研究专题,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通史与专题相结合,在系统梳理文明形态演变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文明共存的连结纽带,以微观视角展现宏观的文明演进,进
这里没有“体系”,只有五百多个“琐碎的故事”,从散落民间的口头记忆中寻找受辱者的尊严,从被冷落在纸堆里的记录中搜求被劫持的良知;而这些故事,构建了一部被遮蔽的世界史。五百多个故事,就是五百多面镜子,让谎言不攻自破,令恶行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这里面,有人看到的是骄傲,有人看到的是屈辱,有人发现了过去,有人遇见了未来。作
作为《西花东识中国学生遇见欧洲文化》的姊妹篇,本书立足西方古代文明遗迹与当代西方文化场所,追寻西方文明各历史时期的文明印记,用脚步丈量土地,从书本还原历史,融古迹、文化、行走、思考为一体,既涉及西方文化知识的普及,更侧重文化反思能力的培养,以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
传统观点倾向于把西方文明想象成一条自古代希腊罗马以来贯穿古今的文化谱系。可如果,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呢?在史诗般的历史回顾中,《发明“西方”》以全新的视角,通过选取从希罗多德到今天的14位人物的经历故事以及其所处时代的横切描绘,展现被主流历史叙事所掩盖的奇妙而丰富的多样性侧面,从而揭示了“西方”观念为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
《全球史评论》是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类连续出版物,专门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的学术性论文集。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齐世荣教授和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ofWorldHistory)主编、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著名全球史专家杰里·本特利(JerryH.Bentley)教授担
"《有趣的历史:世界篇》共有九章,借助真实、有趣、鲜活的故事讲述了从人类起源到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既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又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为了使读者更宏观、更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趣的历史:世界篇》还设有辅助小栏目,既有助于读者从历史深处解读历史,又可以拓展读者的思维广度,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解放神学家珍妮特罗德里格斯、文化人类学家特德福蒂尔借助四个精彩案例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文化记忆有何作用?它维持集体信念,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机制何在?在面对文化压迫时它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
横跨5大洲,穿越30000年。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回到过去,走在过去的街道上,你会先去哪里? 这本书利用3D技术,创作出极具真实感的插图,重建历史上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地点,带领读者一同重温3万年间令人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再现历史本来的面貌。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在罗马斗兽场感受人群的欢呼,可以体验庞贝古城消失前最后一天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