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共分为十讲,分别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论中华优秀法治文化,指出承继中华法治文明的理论价值。二是总结中华法治文化的价值,认为中华法治文化以儒家、法家思想为底色,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价值,它决定着法治的理想与取向,其最为突出者,即是公平、仁恕、诚信与富民。三是主要研究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认为中华
《我以为我知道当医生成为患者》著者是新加坡前列腺癌领域的,他自己也是一位癌症幸存者。在这段坦诚的个人化的叙事中,他描述了当他面对他认为自己知道的癌症时的震惊、痛苦和恐惧。这个故事中凝聚着患者的勇气,医生的医术和护士的让人倍感温暖与疗愈的安慰。尽管这是个沉重的主题,但教授用他令人振奋的经历展示了一个人在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
本书为作者的学术论著集。主题涉及法哲学和法律论证理论,围绕法哲学展开概念之辨,就法学的问题立场进行分梳,评述法哲学巨擘的思想与方法,探索中外法理学的发展样态及趋向。本次结集,在原有六篇论文的基础上新增近来撰写的六篇文字。前六篇偏向对法哲学/法理学发展的宏观梳理,后六篇论著尝试综合评价所选法哲学家个人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
在法律行业经历洗牌和重塑的过程中,法律从业人员应该如何自处?整个法律市场该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法律科技又将如何推动数字社会的治理能力?国内外法律组织如何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针对这些问题,泰和律师事务所联合策问公司围绕国内外1300多家参与法律科技创新的企业、律师事务所、替代性法律服务机构、司法机构、研究
法律与习惯之间的关系,是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法哲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文化论等方面考察了习惯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指出习惯是国家形成期的一大统制力。在习惯享有法性的过程中,经历了法律潜在期、法律与习惯并存期、法律分化期三个时期,习惯最终分化为拥有法律效力的习惯与仅拥有社会效力的习惯。在
法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目前关于法社会学的研究多侧重于法学性。本书强调在社会视野下看待法社会学,共分三编内容:编总论,介绍法社会学的法概念和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社会于法的影响,本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看待社会对于法的影响,具体来说,宏观层面讲述的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社会控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具体而细密地分析了宋、元、明时期的法律制度与文化。法律有限,人之情理无限,制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元代,成文法典缺失,这一时期的汉族士大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政治和法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从具体个案入手,对这些问题予以了深入探讨。作者以活法描述中国古代的司法特点。活法并非随意的司法,而是将各种调整的
本书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概括并批判性地评论了当代著名法学家哈特凯尔森、菲尼斯、富勒、德沃金等人的法律理论,对正义、惩罚、权利、权威、普通法推理、成文法解释、道德的法律强制、守法的义务等法哲学中的基本主题和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也对20世纪以来异军突起的研究法律和法律教育的一般性方法进行了评介。作为现代分析法学第三代学人
本书是《沃格林全集》第27卷。本书是沃格林唯一有关法的全面而系统的作品,也是他的成熟期作品。书中指出,法不可能有脱离社会历史的历史,法表征了这一社会的秩序,其精髓或本质正是社会结构,法正是社会结构之法。
1942年的1月,庞德受圣母大学法学院之邀,依次发表了题为《何谓自然法》《理性与强力》《法制史上的自然法》及《哲理法学派的未来》的四篇系列演讲。后来,这四篇演讲以《自然法的复兴》的名义予以出版。该书围绕自然法这一核心概念,细致梳理从古希腊到现代政治哲学有关自然法的哲学阐释。庞德从社会学法学的学术立场出发对哲理法学派、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