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摘录新解》是著者在高校给本科生多年开设《论语》通识课逐年积累的心得,是从《论语》20篇中摘选的约180章。主要是针对这些原典章句的解释提出新的不同认知,同时保留传统的解释,供读者进行对比研究时参阅。作者从多年的教学与学生的探讨交流中,越发感觉在很多章句上传统注释的局限甚至歧义较多,故本书的独特性就是对原典从多角度
《大学》是四书之首,详细归纳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其内圣和外王的智慧,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人们影响巨大,对提升个人修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论进行结合,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出来,其充满哲理的解读方式引人发省,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方面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庸》文字背后渗透的中道圆融智慧,是儒家文化系统的核心要旨和智慧凝结,对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人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中庸之道,成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代名词,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和智慧的深湛内涵。本书作者突破思维定式,贯穿传世典故,本书作者为读者逐句阐释原文经典,从修身、齐家到治国、诚道破解圣
《老子》一书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学习《老子》?怎样把《老子》的智慧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真正领略其美与用?本书深入浅出,将大智慧融入小细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轻松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庄子不是一个逃离者,不是退隐者,他是一位文明探测者,一位社会观察家,一位人性体察者……《庄子》是一部邀请照亮审视其读者的斑斓之书,是中国士人的通用解毒剂。庄子的每个寓言都是一把手术刀、一方唤醒剂,对不对自己手术,喝不喝那汤药,庄子并不强求,他把抉择权交给读者自己。《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像浓缩
"本书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出发,详细地阐述了荀子以“礼”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社会思想。作者将战国思想史划分为“伦理论辩”(ethicaldiscourse)和“分析论述”(analyticaldiscourse)两个阶段,前者以儒、墨两家为代表,将“仁”“义”等伦理价值放在核心地位;后者则以道家与稷下学者的思想为代表
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而《论语》则被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对于《论语》理解有误的现象和观点长期存在,如愚民说不守法治轻视妇女说等。对此,《被误会的孔子》的作者廖名春教授逐字逐句推敲《论语》中的用字与断句,从《论语》所蕴含和表达的整体文化观、历史背景和前人文献经典材料入手,
商君书:7万字详解译文及注释 解读古代谋略的开山之作 一本成大事的实践指南 史书法家思想
本书是受国际儒学联合会委托,进行中国儒学试用教材编撰与儒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汇编,内容包括恢复儒学学科倡议,刘学智、朱汉民、王钧林、舒大刚、颜炳罡、彭华、吴龙灿、舒星、秦际明等人关于儒学学科建设的相关论述;四川大学邀请海内外学人就儒学学科和儒学教材的各种座谈会与讨论,各类媒体的相关评述。末附近代大儒张之洞、廖平、严复、
《中庸》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本书依从“名典名选丛书”大家读系列的体例,辅以代表性的子思形象和古籍书影等图片,概要介绍《中庸》的作者其人其事、成书年代及其与其他古代典籍的关系,完整介绍《中庸》的平民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