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自然物产和药品,冬虫夏草最初开始由藏人不迟于15世纪使用,而后从18世纪起被纳入中药。本书追索冬虫夏草从中国向法国、英国、俄国、日本的传播,考察关于冬虫夏草的中国知识与欧洲新思想之间的张力。这些新思想出现于18、19世纪的欧洲,并最终传播给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医生及其他知识分子群体。作者试图检讨冬虫夏草何以吸引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
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中药学概述,包括中药、中药学概念,中药起源和发展,中药产地与采集等。第二章中药种植栽培技术,包括土地选择、选种育苗、移栽、间作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步骤。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包括目的、要求、采收方法、经验、原则、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等。第四章中药炮制技术,为从古至今的经验和技术总
本书首先讨论了药证的概念、源流、类型,从病因与病机两方面分析了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机理,并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分析了每一经主要病症的特征,进一步详细讲述了每一经代表药物的特征性药证,同时列举相关方剂为证,从而将中的药功能主治特点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实现医与药的内在统一。全书以发热为例,分析了不同经发热的证候特征以及其治疗的
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技术、常规分离技术以及色谱分离技术,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如糖苷类、黄酮类、蒽醌类、苯丙素类、皂苷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萜类和挥发油等的结构特点、结构类型、提取分离及检识方法与技术等。本教材每个章节通过“学习目标”和“知识导图”作引领,穿插了“拓展链接”“课堂互动”“边学边练
新疆的药材资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从药用植物到药用动物,再到药用矿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这些药材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医疗实践的智慧结晶。新疆地区广泛使用的植物药材,如一枝蒿、阿育魏实、对叶大戟、驱虫斑鸠菊、香青兰等,在新疆的医药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通俗化的语言和图片,向读者介绍了
药酒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不仅疗效好,而且稳定性好、配制方便、便于储存等多种优势,内服、外用均宜,对急症、久病皆有效,特别是对一些顽疾难症其疗效更为显著,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被广泛应用于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已成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药酒的配方、制作、应用方法等记载十分零乱
该书为明代梅得春编集。梅氏为幕僚而兼通医药,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撰成此书。其书3卷,共收药560味,分12部。梅氏谓该书可“统会杏林百氏之元”(元者,善之长),故以“会元”名书。该书早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且李时珍未能见到此书,故其书设立药条,非同《本草纲目》以药物基原(种)为条目,而是以处方药名立条,如熟
本书是全国技工院校医药类专业教材之一,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本套教材共计41种,主要供技工院校、高级技工院校及技师学院医药类及相关专业选用,预计2022—2023年陆续出版。本套教材定位清晰,特点鲜明,体现在以下方面:立足教改,适应发展;强化技能,对接岗位;优化模块,易教易学。同时,针对教材中的教学重
本书重点介绍了有药用文献记载的“中药非药用部位”及“非药用资源”,从来源、性状、主要产地、性味归经、药理研究、毒理研究、注意事项、古籍记载、现代应用、不良反应、贮藏等方面详细介绍“非药用部位”的药用历史、药用特点、现代研究及应用等内容,旨在为充分利用各种中药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药非药用部位变废为宝、重新利用提供技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