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从战争缘起、丰岛疑云、平壤之役、黄海鏖兵、辽东烽火、舰队覆没、马关议和、台海风云八个主要事件节点入手,细致地叙述了甲午战争发生的过程及作者的研究心得,史料翔实,让读者读之可信。本书不回避热点问题,以辩证的目光对历史人
《国家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从日本海外扩张的思想渊源、“征韩”计划的逐步实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前奏、扩充军备与进行大陆作战准备、预谋战争的“陆奥外交”、甲午开战的国际背景与战争责任、违反战争法规的犯罪行为与战争赔款及掠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与国际法等八个方面入手,把法理研究与历史考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次把争论百年的甲
2024年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甲午战争研究权威专家戚其章的代表性著述《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丛书》6册,全面客观评述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站在新时代历史节点上汲取历史教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国际关
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现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学术视野广阔。现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书收集作者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性的专题研究15篇,按各自涉及的范围、领域,编辑而成。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法论、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学术史、近代中国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1900年,随军记者乔治·林奇随英军来到中国,《东方与西方,1900年的交锋》就是他中国之行的记录,全书分为二十五章,从他踏上中国上海写起,直到事件结束,记录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描述彼时中国大地的自然状况,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困苦生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对西方侵略者的野蛮行为进行了道德批评和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孙中山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急速递进的变革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革命后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而民国初年社会的混乱政局是封建王朝崩塌后的回澜,社会危机中又孕育了新的历史转机&he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2023年度资助集刊。主要刊载有关中华民国时期(19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混合式教学设计》是河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为基本依据,由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组织编写。“混合式教学设计”立足学生认知逻辑,遵循“问题—事实—价值”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