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提出了美国公民宗教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讨论,这一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对美国社会和美国宗教的研究。本书是对贝拉关于美国市民宗教观点的一个总结,书中详细讨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维度,剖析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基于的各种神话和宗教源流,并指出了这些做法的缺陷。贝拉认为美国社
本书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时间跨度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思想材料为四吠陀经典。思想背景为雅利安人同印度原住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本书涵盖了整个婆罗门学术及宗教发展史,自四吠陀至梵书、奥义书又及于经书之各时代。作者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近现代宗教学研究的两大工具,即比较语言学与比较哲学,凸显了古代印度宗教与哲学的
刘城教授从事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研究多年,从最初的英国宗教改革研究,经由英国中世纪教会,延伸到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文化,最终修炼出一幅以英国教会史为中心的学术路线图。本书收录了刘城教授的代表性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中世纪基督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以及中世纪与近代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纪年方法、史学著述。文章内容有助于
本书是作者探索女娲神话与信仰30年的成果结晶。上编将女娲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从考察其历史的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存在状况入手,采用了文献分析与田野作业的方法,尤其大量采用了现代民间流传的女娲神话,对女娲的神格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了女娲及其神话与信仰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女娲在中国民族信仰中的地位等,以期
本书中译稿依据西方古典学晚近两种公认比较成功的祷歌注疏本迻译。为便于读者的理解,特附上一篇西人晚近的研究论文作为附录。要直接了解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得读真正的原著一一荷马的两部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它们分别代表了古希腊神话的两大源头性原典。除此之外,古希腊神话还有第三大源头,这就是“俄耳甫斯诗教”。
本书由福建省宗教古籍丛书编委会编纂。本编委会由福建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委会主任为兰明尚,副主任为宋哩、张东晖、张忠发、钟声、萨支农等,都有多年从事福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政策的把握和史料的搜集整理等都较为专业。本书作为福建佛教史料典籍汇编,收集摘录福建多部省志以及府、县地方志和有关著述文献中的记载。分“
本书是一部专注梳理西方古代“创世论”思想发展与争论史的著作,完整而扼要地勾勒了这一迄今为止较少得到整体研究的主题的框架。作者逐一选取、分析古希腊与希腊化时期在思考与回应创世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七个哲学家或流派,梳理他们的观点要旨与分歧所在,探讨他们在争论过程中形成的阵营及塑造的传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为西方古代哲学的重
文明交流互鉴是东南亚宗教研究领域亟须深入的重大命题。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汇聚了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内容不仅从宏观层面呈现东南亚多元宗教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进程,也从微观与个案视角观照到跨境民族及其宗教文化交流的内容、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聚焦东南亚宗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及价值。在研究路径上,展现出全球视野和整体性特点,通过跨文化交流与互动、宗教间对话与沟通、多元文化交叉呈现东南亚宗教的演化特点。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研究东南亚宗教,有助于在更宏观的时空格局中呈现
本书主要介绍了鲁迅的宗教观及其对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文化的研究,探讨了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鲁迅思想的发展,是一部详实的解读鲁迅思想的作品,为读者描绘出鲁迅对世界文化海纳百川式的吸收,对糟粕毫不留情地批判的态度。其作者郑欣淼先生浸淫鲁迅研究多年,对鲁迅的思想有深刻的了解,书稿汇集并挖掘了鲁迅先生的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