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上海博物馆组织的“博物馆青少年人文讲堂”系列活动的课程内容集结而成,共6篇文章,沿着先秦诸子为中国古代思想铺设的轨道出发,分别从钱币、陶瓷、雕塑、交通工具、书法、印章等主题展开讲述,展现了中国物质文明之美及其博大精深。
本书以中国宋代的花鸟画与动植物图像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史的整体视野,结合经学、史学、文学、制度、园林等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博物学的角度,阐释了宋人对动植物的研究与当时的视觉艺术之间的联系。本书围绕博物学在宋代的风行、博物学的图像表达、本草学药图的风格与图式、宋代院画与画论中的博物学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由此展现宋人将研究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六期)
自然志,又叫博物学,起源于古希腊,但在16世纪,它在欧洲陡然勃兴。对于历史学家而言,这种现象如谜一般。本书以广博的视野,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志出版物、自然志家的通信手稿、园林方案、旅行见闻及图像材料,重构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志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促成自然志兴起的知识传统、文化渊源与社会基础,回顾了四代自然志家的更
博物学源于人对环境的深入观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它最早只服务于人类果腹蔽体的实际需求,不断演进至今,成为对植物、动物及周遭环境的全面、系统性研究。本书作者约翰·G·T安德森是一位生态学家。他通过讲述一群了不起的博物学家的经历和贡献,勾勒出博物学在科学界及大众领域兴起、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从约翰·雷、约翰·缪尔、查尔斯
《花神的女儿——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1860)》是一部*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并逐渐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
本书主要介绍广西恐龙的发现、发掘、保护和研究历史,同时普及一些基础的广西自然地理、地质概况、古生物学知识。如广西都有哪些恐龙?人们是如何寻找和发现它们的?这些恐龙生活在地球地质历史的哪一个时期?那个时代还生活了哪些动物?等等。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广西恐龙的知识。
博物旅行家李元胜□0年来穿行于旷野,积累了数十万字的笔记和海量照片。作者从这些笔记中,挑选并整理出一批精彩的考察故事献给读者。这些考察故事,涉及海南西沙群岛、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四川攀西大峡谷,有野外考察的惊喜、艰辛和戏剧性的情节,有各种动植物的精彩描写,更有作者在考察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和丰富联想,
从1974年到2001年,古尔德每月不间断为《博物学》杂志共撰写了300篇专栏文章,专栏名称“这种生命观念”特指达尔文意义上的演化生命观。这些文章集成十卷著作,《彼岸-博物学家古尔德生命观念文集的末卷》为第十卷(末卷),标志着古尔德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这些著作都很畅销,有的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国家图书批评奖
本书由刘华杰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本期分为“学术纵横”“生活世界”“图书评论”和“信息”四个栏目。“学术纵横”包括中国古代边疆博物学、近代博物学组织,西方哲学家的博物学思想、苏俄植物学家的对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