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作者依据大量史料,对老子的生平经历、交游、思想演变、创作过程等进行真实生动的描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同时注意凸显传主的个性,再现历史的真实。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三千人所著。以道家法天地为总纲,融合众家所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肯定并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览人情的顺天应人思想,同时又更加主张去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有为地进行社会活动。 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个部分,二十六卷,
《庄学研究》深入挖掘庄学思想内涵,分析庄子思想的整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逻辑结构,探究庄学的源流与特性。本辑是第3期,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庄子的处世之道、养生之道及治世之道,辨析了“新子学”的时代价值,阐释庄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如“言意之辨”“天机”“在宥”等,探析庄子思想的现代生机,并使之与当代社会相结合,阐述其对当今社
孔子以一介布衣出身如何能成为一代圣人? 为何要周游列国?又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孔子有哪些特殊的才能?为何能吸引大批学生追随? 孔子说:“我十五岁便立志向学;三十岁时,便能坚持所学毫不动摇。四十岁时,行为处世已经没有不明白之处。五十岁时知天命,不怨天,不尤人。六十岁
本书从《道德经》是一部以“道法自然”为公理性假设且具有严密逻辑的哲学著作的视角,对对什么是“道”,如何认识“道”的本质特征(“无”),如何认识并遵从“道”之“无‘为’”与“无‘不为’”准则,如何认识并纠正“不道”等人为行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释了《道德经》的自然宇宙观、社会系统思想、认识规律的方法论;讨论了《道德经》的
本书为学术专著,深入探究了“中道论”这一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书中追溯“中”这一儒家哲学重要概念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讨论了“中道论”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分析了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它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的相关性。书中还对“中道”思维方式与典型的西方传
在厦大召开的“社会儒学与儒学的多元开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者阵容豪华,包括长江学者杨国荣教授、任剑涛教授,泰山学者黄玉顺教授等26人。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即社会儒学概念,提交了相关论文,现集结成本文集。书稿主要研究和阐述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重向度、社会儒学概念阐释、社会儒学的三重向度等问题。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孔子家语正印》书前有明代状元文震孟所撰序言,由明代翰林顾锡畴注释,孔贞运评林。书中有木刻版画二十幅,是明代版画精品。
《国学礼乐录(套装上下册)》共二十卷,辑录并描绘了礼乐图谱、舞佾图、石鼓音训、祭酒司业题名等等,辑录了儒家的礼乐文化。《国学礼乐录(套装上下册)》为清康熙五十八年国子监刊本。《国学礼乐录(套装上下册)》内共有六十幅木刻版画,形象地再现了清代儒家的礼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