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正成为山东文化的一面旗帜。该项目将对《孟子》一书的研究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全面展现《孟子》一书的历史流变过程及流传的全貌。
本书为《儒藏》精华编集部之一种,包含《水心先生文集》和《文山先生文集》两种。 《水心先生文集》作者叶适(1150-1223),南宋永嘉人,自号“水心居士”,人称“水心先生”,事见《宋史?儒林传》。他所代表的永嘉学派,与理学派、心学派并列为南宋的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整理以《宋集珍本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所藏黎刻原
《儒藏》(精華編一三四),收《資治通鑒綱目》卷三一至卷四五,共計十五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南宋朱熹編撰,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1363年的史事。綱仿《春秋》,以大字簡敘總括提要,寓褒貶於筆墨之中,從義理上糾《通鑑》之失;目效《左傳》,以分注方式逐條詳敘細節,開創了
儒藏(精华编一三三)收录《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六至三十,纪事起于公元二五三年,止于公元无二五年。南宋朱熹撰,此书融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史评等书法,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进行了发展,并形成了史书编撰学上的一种新体裁“纲目体”。鉴于此书在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及朱熹本人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此书自编撰之日起便备
所谓“道统”,又称道统论或道统论,即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学术理论。“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由唐代韩愈最早提出,但却是孔孟以来的一贯思想。儒家“道统”从哲学上讲,具有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是一部开拓性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史专著,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深入研究对中国文化
孔子之仁从结构上说分为道德动力和道德规则;从行仁的能力上说分为先天基础和后天因素。因此,仁无法仅仅用道德规则说明,行仁的能力也无法仅仅以后天的因素说明。为了充分解释孔子仁的这些特点之形成来源,本文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语入手,对“我”进行分析,发现“我”作为道德发源,表现为两个方面: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为道德行为提
全书分“儒家说”“道家说”两大部分记录了两家圣贤的至理名言。书中选取的经典语录,都突出地反映了两家圣贤的代表思想,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两家思想的魅力。同时,也能在研读圣贤思想的同时,深化和提升读者自身的思想境界,让中华传统的思想光辉深入渗透到现代生活中,赋予圣贤经典以全新的意义。
《庄子》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以具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汪洋恣肆的文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本书选取了《庄子》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其做了注释,便于阅读。对所选文章,有题解、文化史拓展,文学史链接、集评等内容,对把握《庄子》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经典。因此《论语》旧注本之多,解释之歧异,它书罕能与之相匹。今人又有各种现代语体文的注译本不断问世,且加之以各种阐释,愈见纷繁。为适应本书在大学课堂上讲读经典文本的需要,本编采用了集几种重要的旧注为主,问之以少量今人之解释为辅的方法,编者自己只极少地对个别的注释表示看法,也尽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