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诗集作品,收录了作者的原创诗歌134首,分为了十个章辑,分别为:《风过鳌山》《大地景观》《翠矶山》《黄柏塬大煎沟》《在虢川河》《在天圆地方》《云端上的村子》《褒斜古栈道》《时光书》《人生笔录》,诗中作者多为歌颂山水故乡,徜徉在文字辞藻之间,诗歌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作者审美的艺术加工,让读者能够领略不一样的太白风情
本卷收入诗作。包括写于1938—1942年间的早年诗作辑存及写于1981—1990年间的晚年诗歌两大部分。前者包括长诗《致中国》在内仅得4首,后者包括多组组诗,总量超过200首。晚年诗歌中的绝大多数作者生前未能发表,身后亦仅由编者在《路翎晚年作品集》(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中录入了数十首。本卷可称为路翎的第一本诗集,
作者自小离开故乡,随父母来到北京打拼,生活几经辗转,纵是条件艰苦也没有磨灭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作者借由热爱的诗词,表达着生活万般,从异乡漂泊、独自求学的游子经历,到青春年少、立志乡关的壮志豪迈,进而感悟人生、齐家修省的深切求索。一个人从少年到而立,历经成长的坎坷,面对未知的迷茫,寻找与内心的和解,通过诗词委婉的表达,展
已逝当代诗人叶小平先生,曾为桐庐玩具厂的厂长,2023新年元旦,因病离世,其女叶梦雨在整理父亲办公室的时候,发现了几十个大箱子,里面是父亲叶小平几十年来为女儿写下的无数动人诗篇,再现了一个忠于工作、热爱家人的父女情缘。箱子里还珍藏着诗人叶小平累积多年的《世界文学》刊物、《诗刊》等,以及多封投稿信。对叶梦雨来说,父亲留下
本书为古体诗合集,湖北省天门市古称竟陵,为明代著名文学流派“竟陵派”发源地,民间传统诗词创作之风浓厚。为弘扬竟陵派文学遗风,繁荣传统诗词的创作,竟陵派文学研究会组织编辑出版《诗归竟陵》一书,风格上继承发扬前辈竟陵派文风,内容上或咏物言志,或议事抒情,或旅行随感,以古体诗的形式、竟陵派的风格来表达当代人的友情、亲情、乡情
本书稿为梁平主编《草堂》书系第100卷。本卷主要分为8大版块:“首座”“青年诗人6家”“非常现实”“中坚”“草堂圆桌”“大雅堂”“散文诗”“子美逸风”。全书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当下诗歌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使读者得以体味诗歌的内涵与魅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本具有包容性强、地域性广、传承性高、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当代诗
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除了古代文人墨客留下来大量的诗词外,现代文人也为龙门石窟写了很多优美的诗词。龙门石窟研究院收集现代诗人吟咏龙门的154首诗词,编辑成册。
本书是一本诗集。全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176首诗。诗人以浓烈的情感,将积储在老物件中的文化血脉,过往的人和事,感触亲情以及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诗集一共有三辑,第一辑“旧器物”,主要是以一些被时代淘汰的旧器物为诗歌意象,还原一个时代的情感和意义;第二辑“忆过往”,以回忆过去的一些人、事和心情为主,抒发作者的感情;
为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歌唱祖国大好河山,以青春视角反映新时代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青春》杂志社共同发起,向长江两岸高校大学生征集长江主题诗歌作品。本书围绕新时代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以诗歌形式,呈现长江两岸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生态改造、青山绿水、城市生活、美丽乡村等主题,全面反映年轻
人工智能越来越进化的当下,依旧有人坚持用诗歌记录生活。作者吴伟平系福建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用诗歌的方式书写,记录着生活与工作的本真。吴伟平怀有一颗慈悲之心,用诗歌记录生活,诗歌是他的笔,他用这支笔捕捉转瞬即逝的微妙瞬间,抒发自己为公为民的无私情怀。在他的书写中,读者能感受到慈悲与万物同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