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行为与认知神经层面探讨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建立、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从高校硕士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选择导师的影响因素、选择导师的信息偏好等方面调查导学关系建立的过程;了解硕士研究生师生双选制的满意度,指出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探讨师生沟通、指导风格对
本书探讨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以增加科技人才数量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阶段(1948-1960)、以劳动力规划与储备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阶段(1961-1967)、以规模扩充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发展阶段(1968-1980)、以经济重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
本著作在撰写过程中依循的前提假设是:1912-1937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体现了高等教育、政府、社会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也显示出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了清晰地阐述中国近代(1912-2937)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笔者把这段时期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1912-1926年,二是1927-1937年,并把两
本书围绕大学生生涯发展与规划展开,从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成熟五个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涯发展,树立规划意识,全面深刻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学会科学决策和生涯定向,提升生涯发展和身心调适技能,从而成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师,走好今后的生涯发展之路。
立德树人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也是思政工作的根本目标。在新时代下,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是完善立德树人教育机制、实现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高校立德树人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活动等各方面,内容涉及面广。以创新的思维、工作方法和技术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担负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角色和功能。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等,迫切需要依靠协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工作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
本书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结算,皆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所选案例大多以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为背景,致力于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管理思想、中国企业实践、组织文化、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企业伦理道德等当代社会发展缩影。案例采用中英对照,既兼顾到不同语言基础的读者对象
本书是一本研究高校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高校学生管理概述,分别介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对象和任务、发展历程等五部分内容。第二章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多角度研究,分别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现状,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网格化管理研究。第三章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体系构建,首先介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为高校教育管理概述,主要介绍了高校教育管理相关概念、教育管理的理论源流、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第二章为高校课程管理的实践创新,主要介绍了高校课程管理的概念、高校课程管理现状分析、高校课程管理的原则与意义、高校课程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第三章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创新,主要有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念、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本书是一本研究高校法治教育与法治意识培养的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为高校法治教育概述,分别介绍了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内涵、价值、发展历程;第二章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原则与目标,主要介绍了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原则、培养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为高校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主体教育理论、有效教学理论、马克思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