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评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编的集刊,已经出版13辑,其中前11辑在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从第12辑开始在我社出版,本辑为第14辑。本辑分为“家国情怀”“先秦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应用儒学”5个栏目,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包括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郭教授的《价值本原与人类
本书《周易记忆法》,就是针对《周易》的记忆难度这个难题,进行了记忆法方面的创新。
吕思勉先生称《鹖冠子》为子部之瑰宝,但其在学术史上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且饱受争议,真伪难断。相较于其他的研究著作而言,本书将《鹖冠子》一书的篇章分为三个部分,划分为两个时期进行研究:以鹖冠子思想为主的学派前期和以弟子阐释为主的学派后期。这是前人未有的尝试,且论据充分,相关成果已发表至相关领域权威刊物,受到学界认可。思想
《儒学与文明》(第三辑)以继承和弘扬儒学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聚焦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研究了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礼教、德政、刑名思想等问题,并对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冯友兰、宋明新儒家王阳明、二程、张载等人的思想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阐释。此外,还涉及周易文化
本书为二十世纪的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先生思考传统儒家对于当代社会之意义的文章合集。主要以孔子、王阳明、朱熹以及《中庸》、性善说等传统儒家思想、著作及学说为基点,对儒家传统进行深入分析,并致力于运用传统儒家精神启示现代社会。
《吕氏春秋》是晚周殿军之作。本书将《吕氏春秋》与“类思维”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从类思维的思维理论特别是思维实践的视角剖析《吕氏春秋》,挖掘《吕氏春秋》的思维价值。本书的独特意义在于,从横向上基本厘清了《吕氏春秋》分类思维、比类思维、比附思维的主要表现、基本特征、价值评价等问题,从纵向上基本厘清了《吕氏春秋》分
《周易口义》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所作,由其门人倪天隐纂录。胡氏易学,大抵讲求返归经本,芟除芜杂,探究变易之道、盛衰之理,严于君子小人之辨,着力批评孔疏中的老氏倾向,显扬儒家义理,对程颐有着直接影响。此整理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为底本,参以白石山房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附以《洪范口义》,辑录胡氏对《论语》《中庸
本书为《豁然:一多不分》的英文版。本书是对安乐哲“一多不分”观的全面阐述。全书分为三部分:安乐哲与“一多不分”;安乐哲著述节选;田辰山著述节选。每一部分包括七到八个小节,每一节包括一篇阐述“一多不分”思想的文章、“一多不分”点滴和安乐哲语录。文章避免了艰深晦涩的语言,“一多不分”点滴让读者记录下阅读后的体会,而安乐哲语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治国者要灵活地运用“法、shu、势”三者,而运用的原则便是黄老之学。治人则要求刑名配合。韩非极力主张君主独揽大权,他的思想成为以后中国君主专制独裁的理论根据之一。尽管历代帝王皆好言仁义,但他们却视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秘笈,所以有人说传统中国的政治史“外儒内法”,可见法家思想影响之深远。韩
管仲青年时期,恰逢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争雄。管仲素有大志,博学多才,渴望顺应潮流,创建伟业,主宰沉浮,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经历了种种探索,饱尝了种种艰辛,然而命运多舛,怀才难遇,至四十不惑之年,依然空怀壮志,一事无成,被世人嘲讽为“九败丈夫”。管仲幸有鲍叔牙这个朋友,早年管鲍行商,管仲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