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江南文化研究系列课题江南儒学的构成与创化(2018XAC011)的结项成果。在首章,着重说明江南儒学的提出、指义与时段,希望对江南儒学建立起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并试图呈现出一点江南性的思考。二至六章,分述江南儒学的孕生、唐宋变革与江南儒学的崛起、明清江南儒学的演化,以及江南儒学的现代探索,其间
《儒家四书的思想智慧》意在为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各地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全书由《儒家的三纲八目》《修身篇》《处世篇》《为政篇》四大部分组成。书中除《儒家的三纲八目》选取四书原著的《大学》中三纲八目章句解读外,其余三大部分都通过分篇方式选取了四书原著中的精华章句进行解读,借鉴并运用贴近
论语集说为宋蔡节所做《论语》集注本,十卷。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湖州頖宫刻本。此书编撰体例清晰,分五例:全用一家之说,则独书姓氏于下;兼用诸家之说,则各书姓氏于下;杂用众家之说,则于末后总书姓氏,添入己意三数语,则于末后书本某氏说,此通谓集曰例。全附以己意,谓之释曰例。集曰已编正说,有它说可以互相发明者,则附注
道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作为一个圆融、玄妙的形上存在,哲学意义上的道,生万物,生万物之万德,是宇宙、自然、人事发展的终极依据和至高法则。古今人们对于道的诠释与解读,综合促成了系统性的《老子》道论。循着学界普遍认可的道一德理路,德多被作为道的派生物,围绕德而展开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 《老子》德论,涵盖道德概念
《现代儒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主编的辑刊,旨在推动儒家多元传统的研究,面向现代世界阐发儒家思想。《现代儒学》第八辑分为先秦儒学易学工作坊青年儒者论坛等专题,收入干春松、倪培民、张汝伦等学者共十五篇文章。先秦儒学栏目为本期的重点,内容从先秦的天命、天道观念,到孔子、子思、荀子的思想,乃至《易传》的宇宙观,涵盖了先秦儒学
本书作为《管子》的大众化普及读物,对当今依法治国的实践和社会建设,有重要启发借鉴意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诵读的推广读本,生动有趣,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全书共分二十四讲。从讲到第二十三讲,趣谈《管子》精华,通俗解读《管子》重点篇目,阐发《管子》法治谋略、法哲学和修身治国的名言警句。每篇分名言警句、趣谈、原文和释文
本书宗旨是趣谈《墨经》的科学精神,《墨经》科学形成的机理和类别,附《墨经读本》,用现代汉语解释《墨经》,是《墨经》的大众化通俗普及读物,对当今科学教育和科教兴国实践,有重要的启迪。《墨经》用精练古汉语,概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科知识,俨然一部微型百科全书。把《墨经》183条,纳入现代科学知识分类系统,可见《墨经》科
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处,多半在子学的渊薮中。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棵树,那么经是树根,史是树干,文学是五彩缤纷飘荡着芳香的花朵,而子则是沉沉的累累果实。果实才是这棵文化之树的终成果。也正是这累累果实养育和成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与精神风范,也正是这果实的种子使中华文化得以繁衍、广播。作为子学史的疏理,前人言之精者莫过
中华易学(第六卷)
先秦因循哲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