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外交:以广州为视角》在对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城市发展理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城市的国际行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外交“这一理论,并回顾了城市对外交往的历史,通过对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地方政府的对外交往向国家外交提出的挑战和遇到的难题等问题的系统分析,以中国城市
本书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考证了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东界约记》《珲春东界约》等条约,勘定国界,割让领土的屈辱过程,实地考察研究了东北地区东段中俄边界的界牌与记号竖立的时间、位置和走向,为东北地区东段中俄边界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迎纳宪政文明的重要步骤,展示出清政府在宪政思潮日益浓厚的时代背景下顺应历史潮流、试图通过政体革新应对内忧外患的主动性。考察团主要使命是考察欧美以及日本的宪政制度,为清政府能否乃至如何推行宪政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经过比较,考察团得出师法日本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结论,推动清政府将宪政改革确
《俄罗斯的亚洲战略/世界智库译丛》是作者米·列·季塔连科的文集,集中收录了作者关于俄罗斯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战略的文章,内容涉及亚洲所有国家,有关中国部分所占分量很重。作者对中国一向友好,其文章始终贯彻了俄中友好合作的思想和智慧。作者的这些思想对俄罗斯国家外交战略影响深远,许多都化为现行政策,值得中国广大读者研究。
该书汲取了中外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力图摆脱外交史、事件史和条约史的编写模式,全面展示关系史应该包含的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体现中外双方“相互的”而非单方面的关系。
本书分为“国际安全战略”“军事技术与军备控制”“新战略空间与国际安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四个主题,从科学技术的视角出发,对上述主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国防战略、军事战略的解读,以及对外太空安全、军备控制、网络政治等主题的分析等,凸显了科技发展与国际安全的密切关系,而且技术的发展导致对国际安全的关注不
本书选取嘉庆十年俄罗斯戈洛夫金使团来华这一外交事件作为切入点,详细描述了早期中俄关系上这一转折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以崭新的思路,将其放入中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从而深刻地揭示出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历史内涵及意义,即此次外交事件中,俄国失败了一个访华使团,中国却失败了整个对俄外交。
美国是先进的,但也是霸权的。美国高喊着“中国威胁”,却越过太平洋在中国大门口重装“围堵”,中国如何才能突破“岛链”实现強国战略?美国是怎样掠夺中国财富的?为何说中国人过上美国人的富裕生活将是世界的灾难?为什么中美债务陷阱事实上为美国围堵中国提供了经济支撑?中国产业链被外资控制,中国人未来喝水都要看西方的脸色?美国对中国
《国际问题前沿研究报告:欧洲与俄罗斯东欧中亚(2010-2012)》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大型丛书的子项目国际问题前沿研究报告中的一种。《国际问题前沿研究报告:欧洲与俄罗斯东欧中亚(2010-2012)》全面、系统、综合地梳理和总结了欧洲与俄罗斯东欧中亚学科2010-2012年主要的学术
马孆生前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南亚问题的专家。为纪念她的离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将马孆老师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优秀文章汇编成书,以示纪念。内容包括“历史与现实”、“地区与全球”、“理论与政策”三部分,将其一生的研究成果呈现在大家面前。她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传递了人类和平、合作与安全的福音,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