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先民们在经营海洋的过程中很早就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中国的兵政文献、台湾地区方志文献和册封使的“使琉球录”均清楚表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道道地地的中国领土。琉球王国汉文文献也反复提到其国西南端领土止于姑米山。中琉两国历史文献中若合符契的文字记载,表明钓鱼岛的归属权在两国之间毫无争议。18世纪、19世纪由法、英、日
《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讲诉了隋唐帝国东征朝鲜半岛,整合东亚势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在政治、军事、文化、佛教等多方面对东亚地区的影响,由此延伸出唐代在整个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史上的难以逾越的地位,以及对整个东亚史、世界史的巨大作用。
《守夜人与夜莺——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思考》最大特色在于:将“守夜人”与“夜莺”,即国际关系学者与人文学者的不同思考理路与矛盾心境,难得地呈现于文化软实力研究这一平台之上。这既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有益于新的思想智慧产生。 《守夜人与夜莺——国际关系领域的文化思考》前三章最具原创性,作者以人文学者的视角和情怀,对社会科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深刻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睦邻外交等。
《美国对菲律宾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作用研究》通过对这一选题的研究,为当前执政者提供政策制定理论依据,引导广大读者更清醒地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隐蔽性、复杂性及艰巨性,更深刻地认识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真正追求。
本书全方位描写了中东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动荡和冲突,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揭示了中东问题的特点和复杂性,系统分析了近两年中东和北非地区爆发的“阿拉伯之春”事件及其对中东局势未来发展的影响。作为一位中东历史及现实事件的亲历者,作者在书中不仅描述了中东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和性质特征,讲述了
本书在整体考察了东北疆域历代的演变,以及相关国际环境发展变化以后,对伪满14年间所发生的全部边界冲突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全部界务交涉实况、相关的边界条约和协定等加以研究和论述。
本书共分为九章,包括界说,近世我国极盛时代之版图,失地之初期,俄罗斯之蚕食,南藩之脱离,日本之鲸呑,军港之祖借及滇边之损失,蒙藏之悬案,结论。全书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交涉过程中土地丧失的情况做了粗线条的梳理。
《中俄界记》共三卷,主要记录了沿边境内外山川形要等,重点研究清光绪十二年以前中俄边界线的走向、地理形势,以及对中俄外交的失败订约的原委。《中俄外交沿革史》对中俄外交关系历史中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俄国侵占东北过程中的外交交涉,以及中俄围绕外蒙古的外交斗争等
《在华英商群体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主要考察19世纪20-30年代在华英商群体的各类活动,对英商在贸易地广州和居住地澳门的活动做了整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在华英商的人员构成、其在广州的商业概况及相关的管理制度,英商在澳门的商业、居住、管理和生活状况,在华英商的社会文化活动,在华英商与清政府的各类交涉活动——一着重介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