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教育思想研究”结项成果。本书首先讨论了深化对马克思变革教育思想方式研究的意义,其次分九章讨论了相关内容,分别是马克思对教育思想方式的变革之举:总结其形而上的特征、批判传统教育思想方式、变革教育思想方式的意义;第二章追寻马克思探寻教育的存在论根据;第三章分析马克思建
本选题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理论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立项编号:SC13C013)的结项成果。本选题以后理论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研究对象,以文学事件非美学思想感性分配艺术体制空间批评地理批评图像理论等为分析要素,揭示后理论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呈现出的诸多新特点:以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方
我们的共同事业即劳动解放的事业。马克思一生高度关注劳动解放议题,留下十分丰富的论述。
在当今时代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既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精髓,更要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干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观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新时
本书在对“问题意识”进行必要界定的基础上,相对全景地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这一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探讨了其生成的理论根基和历史渊源,厘清了其生成的独特时代境遇和多维事理逻辑;从“言”与“行”结合的角度,解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核心主张、主要诉求、现实重大指向和成功践履,深入挖掘了其深层次的普
本书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梳理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建过程,突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飞跃,从动态视角展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以及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总结了列宁主义和苏俄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本书主要面向
本书共计24.5万字,整体结构划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在逻辑架构上体现为总—分—总的布局。绪论部分论述了为何要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论题。本论部分分为五章,依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形态、演变、机制、功用和运作的内容。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影响力理论。
《我与<资本论>翻译》是的该项目的第五卷,是马列经典著作翻译家张钟朴先生的个人口述录。在书中,张钟朴先生回忆了自己参加工作、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传播事业的伟大实践和经典著作翻译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而又热情高涨的工作态度。
本书遵循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法哲学、异化劳动、现实人学、资本逻辑等多维透视中展现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起源、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在与西方其他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