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作者王铭铭近二十年来以学术史为主题所做的文章和演讲,以期为人类学中国化这一命题提供回顾与展望的新角度,整体性地展现一位人类学学者探寻既有本土特色又有世界视野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为解开心灵之谜而努力。究竟我们的心灵和意识等心理现象是如何从物理特征的大脑转化而来的?本书作者格奥尔格·诺瑟夫(GeorgNorthoff)基于自己多年的经验研究,提出了一种世界-大脑关系(world-brainrelation),在他看来,我们的心灵和意识是构建在大脑与世界之间的时空
本书共分为4个篇章:灵长类的进化、最早的原始人、智人的出现和智人的崛起。作者以对我们的至亲猿类展开探索为起始,逐步探寻人类和猿类的距离、我们是何时分开的等问题,以及由440万年前的地猿实现的从猿到人的飞跃。视线聚焦非洲,1924年,在南非发现了一个小孩的不完整头骨化石,即“汤恩幼儿”,这巩固了中间物种的概念,并启动了人
本书是四川大学本科核心通识教育教材建设项目成果,立足人类学跨学科、跨文化视野与方法,聚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凸显以学科交叉融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求;响应当今新文科建设潮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全书共十二讲,系统概述人类学理论与田野民族志方法,坚持文化多样性视角,介绍社会性别、婚姻家庭、生计方
骨龄发育人骨发育的指标,在医疗,体育和司法鉴定都有广泛应用。骨龄评价主要依据手腕部X线平片,可以采用图谱法,比如CHN图谱法,也可以采用积分法,比如TW3和中华05等。现在随着计算机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骨龄评价。骨龄评价的核心是建立具体代表性的正常儿童数据库,张绍岩等提出的中国骨龄CHN法是19
本书试图深入梳理报告作为一种知识生产范式的本土缘起、文体分化,及其被体制化、学科化的整体脉络,进而指出报告是中国乡村研究的重要传统,是民族志的方法,是对当下现实的实践。本研究从中国文类表达中识别出报告这一重要传统,从而将报告与民族志关联讨论,通过对徐杰舜乡村研究的深入梳理,提炼出报告民族志这一本土化概念。报告民族志作为
如果说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是存在的基础经验,那么年龄只是一种被社会切割的时间概念,因为年龄根本无法确实体现我们与时间的真实关系:青春未必欢愉健康,年老也未必衰竭哀伤。欧杰透过年龄这个表面看似客观,其实已经成为社会隔离与禁制起源的制约工具,重新提问年龄在生活中扮演的意义。他以人类学家的眼光和作家的优美笔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年
本书共分四篇,回顾了线粒体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维持、拟核组成、表观遗传特征和线粒体DNA的遗传与分离机制,并介绍了线粒体DNA的进化史、人类核内线粒体序列与线粒体DNA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同时概述了人类线粒体DNA的修复、突变发生与累积机制,突变与衰老的关系,识别线粒体变异的方法,人类线粒体DNA的生物信息学资源、
本书分为10章,内容包括达尔文主义的到来、斯宾塞旋风、威廉·萨姆纳: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莱斯特·沃德:批判者、进化、伦理与社会、反对之声、实用主义的浪潮、进步时代的其他社会理论、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等。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孩子自出生时起,就不是一张白纸, 基因会深刻影响孩子的大脑与行为方式, 深深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自控能力, 高外向性的孩子需要大量的反馈, 高情绪性的孩子需要独处的空间, 自控力差的孩子需要明确的规则, 只有了解孩子的天性,并实践适合Ta的教养方式, 才能真正有效地减少亲子间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