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为: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全球视野下科学制定分阶段有序实施双碳的战略和路径,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组织权威研究团队,研究提出我国2035年和中长期低碳发展的目标、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本书可为相关
本书是一本为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专门针对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编制设计的教材。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加强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专业人才来准确核算和报告其碳排放数据。本书内容全面,结构清晰,分为五大项目,涵盖从企业碳排放核算的基本工作程序到具体的排放核算方法,再到数据质量控制和报告编制的全过程。这种全面且深入的内
本书从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产品碳足迹的评价方法、国际标准、生命周期评价技术,以及碳足迹数据库和软件工具的应用。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分析,编制符合国际标准的碳足迹报告,从而帮助企业和组织提高碳排放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本书适合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环
《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围绕双碳目标要求,详细介绍了碳市场相关基础知识,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依据、要求及提升路径,包括碳市场与气候治理、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碳排放相关参数分析、碳配额分析、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碳排放信息存证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以及煤样的采制
本书试图弥合这一认知鸿沟,希望给读者带来一次充满智慧和洞见的思想之旅。从碳中和的基本概念到复杂的科学争议,从宏观的全球趋势到微观的个人生活。你将看到气候科学如何在争议中不断进步,看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共同体-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不为人知的故事,看到量子点技术如何为太阳能发电带来革命性突破。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碳交易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型减排政策和环境规制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本书面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碳交易政策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宏观动向与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数学规划等跨学科理论模型,聚焦中国碳交易政策对能源转型、减污降碳、公正转型和
本书由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研究的多个国内团队合作完成,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的技术细节和相关进展,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全书共6章,涵盖了主要的全球变化要素,如大气CO2和O3浓度升高、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氮磷沉降、自然干扰和生物入侵。
本书从微观和宏观2个层次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能技术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在微观层面,开展了生物质能技术平准化成本分析、全生命周期GHG排放分析以及生物质能技术全生命周期GHG减排潜力研究。在宏观层面上,综合考虑生物质能资源潜力、与化石燃料的成本竞争力、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基于自主构建的中国能源系统分析模型,模拟了满足成本-
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介绍大气污染与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第2章介绍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第3章揭示大气颗粒物演化的非线性模态贡献和混沌动力学特征;第4章介绍大气颗粒物演化的多尺度分形自相似性特征;第5章开展实验设计和构建理论模型,系统阐明大气颗粒物演化的自组织临界性效应;第6章在自组织临界性理论框架下,建立数据与模型混合驱
本书译自西南交通大学赵锐所著CarbonLabelingPractice:FromthePerspectiveofStakeholder’sInteraction一书。本书以消费者行为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阐释为纲领,以碳足迹为理论支撑,详细地概括了碳标签实践及其瓶颈问题,实例分析面向碳标签认证的消费者行为,可促进低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