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10月正值冷战高峰,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相互扞格,几近核冲突的边缘,而其焦点就在于如何处置古巴境内的苏联导弹。《华盛顿邮报》记者迈克尔·多布斯的这部“编时史”作品《甲骨文丛书·午夜将至》,记录了这些紧张日子里的时时刻刻,揭示出我们曾经离世界毁灭如此之近。
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并创造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阿拉伯远在亚洲西南。关山迢递,重洋浩渺,但是双方之间很早就有了密切的交往。缅怀两千年来建立起来的中阿友谊,再看今天的中阿关系,溯源话旧,倍觉亲切。本书主要概述了中阿两国自古以来的友好交往,涉及了一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外交实践和见闻,包括与地区国家政府负责人和各类反对派的接触交谈,以随感的方式写下一些思考与感怀,其中有对中东大变革的看法及其发展前景的分析,也包含对该地区文明的珍爱和对人民的友情;有对大国应如何应对地区乱局的思辨,更希冀大国从地区和人类的福祉着想,携手解决热点问题。
《中国外交失败史(1840~1928)》是介绍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8年济南惨案为止中国外交所遭受的失败情况,详细介绍每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损失三大要素,系统地、专门地研究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对中国及中国人民造成的严重损害,以惊醒国人莫忘国耻。
《国际多边机制下的中美互动》是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国际多边组织的参与和不断融入国际体系,中美在国际多边机制下的互动也日趋频繁。一个是新兴崛起的大国,一个是守成的霸权国家。美国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中国应当处理对美关系?中美互动所带来的影响或后果如何?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但围绕国际多边机制下中美
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至今虽已渡过40余个年头,但两国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近年来出现了激烈的对立和紧张的局面。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首脑会谈中,两国领导人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对中日间的历史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达成了共识。《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笔者胡鸣利用中日外交档案、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亲历者的采访等,对战后中国的对
通过对二战结束至奥巴马时期美国对外交往史的研究,《二战后的美国对外政策》深刻剖析了其外交政策的决策机制,揭示了其对外战略的形成规律。同时,它将美国置于全球背景下,分析了其对外政策与世界政治格局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我们还将看到:☉美国对外政策变迁史;☉美国外交案例的研究;☉美苏争霸攻防斗争史;☉全球经济发展变化史;☉国
本书以印美分歧和协调为分析视角,对两国围绕核问题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总结了两国互动的特点与规律,解析了双方分歧与协调的深层原因,并探讨了由此产生的影响等。
国际实践
周弘编写的《外援书札》主要集中在分析主要的国际援助行为体的动机和方式同时,关注相关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例如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东西方争夺对象的历史地位的发展变化。还试图讨论发展的主题、技术、方式和方向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外援助这个渠道可以清晰地看出,观念和技术等细节因素对于国际关系的潜在和巨大的影响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