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诠释史,既包括对五经四书的经典诠释,也含着对孔子思想的义理诠释。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学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对孔门后学的儒学诠释成果予以梳理,是纠正和弥补以往早期儒学研究基本呈现出“孔—孟—荀”三段论的化约式论述格局的缺漏。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门后学与孔子言行文献的整理部分。孔
墨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时为显学。墨子及其墨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显著位置,其深刻的思想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墨子的尚俭思想最鲜明地体现了墨家学说的特色,亦是墨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实践性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形成产生
本书以仁学为儒家思想之精华,回溯仁学自孔子以来曲折发展的历史,接续孔子仁学的源头活水,集历代儒家学者的仁学智慧,尤其彰显孟子和谭嗣同弘扬仁学的贡献,参考当代新儒家和儒学研究学者对仁学的思考,广泛吸收诸子百家和西学之长,面对现今时代的种种问题,探索仁学的新理论形态,提炼出新仁学的三大命题、十大专论。三大命题:以仁为体,以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15个重要启示。本书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着重对其中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了阐发。“为政以德”与“政者正也”是儒家政治理论的两个核心命题,而“德”与“正”更是主导传统政治的主要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传统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
《荀子与古代哲学》是一本专研究荀子思想的书。作者侧重在周公、孔子、孟子的思想传统中,以先秦诸子做背景,重建荀子的思想系统,其诠释荀子各部分的思想,亦是以荀子的整个系统做底子,对每一部分的思想,都作过通盘的思索。本书共分七章。章解析荀子礼义之统系统,第二章探讨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这两章是荀子思想系统的核心,也是荀子
本书收录了《周易》上经及下经,附有注释、今译。
本书系《书法家文化修养系列丛书》之一。范氏《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训注释凡40余家,附以范氏本人的见解。其内容体现由精气至性命,最后归结为修心的解《老》思路。此书《道藏》失收,焦兹《老子翼》采摭亦不及,洵为道家之佚典,甚为珍贵。全书前半部分以影印国家图书馆馆藏宋刻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为底本,
本书系《书法家文化修养系列丛书》之一。《孟子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嘉对《孟子》的注释作为一代理学大家,朱熹注掺入了他作为理学家的许多见解,这些见解为后世文人所推崇,该书是一部经典注本。《宋刻本<孟子集注>导读》是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孟子集注》影印的基础上,邀请业内专家对其进行解读,这些解读见解独到,从全新的角度对《孟子
本书系《书法家文化修养系列丛书》之一。《论语集注》是儒家理学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中的一部分,是南宋理学家朱嘉对《论语》的注释,朱熹经过40多年的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全书前半部分以影印国家图书馆馆藏宋刻本《论语集注》为底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该版本原貌,后部分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学者撰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