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在人类建筑史上,中西古代建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不仅建筑的结构造型不同,而且建筑的设计方式和建造速度也不相同。在艺术形象上,中国古代建筑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建筑
本书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研究丛书”中的一种。丛书搜录、整理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确定园林文学作品的系年、不同地域园林的空间分布,以科学地呈现古典园林的多彩风貌,并对园林文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书以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景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呈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多重审美内涵。如:探析古典园林与古典绘画、版画的相互影响
景观水工程是综合运用自然生态,人文社会和艺术美学等知识,通过对以水体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空间环境的分析、设计、 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及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工程科学。本教材共7章,结合国家现行低碳城市、 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及“三水”统筹理念,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人造水景、水景水质处理与维护、自然水体
今年的联合毕设是三年来首次全面回到了线下教学活动,一切恢复正常后感觉新鲜而又熟悉,师生细心的踏勘,热烈的交流,生动的汇报,又回到了期盼已久的日子。七校师生和广东省规划院的专家们通力合作,嘉宾的精心指导,使得今年依然呈现了多彩而有深度的作品。今年的选题是首次走向一线城市的城中村。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首批城市,几十年来一直
文化育人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是历史和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
本书以辽河流域城市滨河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域分异相关理论,以地理学中的区域空间分析与生态学中的结构功能分析相互结合,探讨在人类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相互作用下,对城市滨河缓冲带的景观—地理单元进行划分,结合景观地理学相关理论和风景园林设计实践,凭借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景观—地理空间绩效评价维度与评价准则,运用地图学信息技术进
在当前资源缺乏,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该理念在各个专业领域得到了迅速扩散和极大的响应。景观和景观设计的研究是在造园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的基础上,对人地关系的又一次重新认识。这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也是人们对自身认识的进步。景观设计在各国有不同的观点,但其基本的表达是:强调土地
本书针对环太湖地区不同级别、类型的传统村落的基本现状和空间布局,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活态化策略,系统揭示了活态保护规划的技术原理,并阐述了涵盖传统村落历史遗产保护、宜居功能优化、绿色性能提升等内容的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的层级化、历时性多元路径与上下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规划设计案例集。
本书针对环太湖地区不同级别、类型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更新改造与活化利用,基于其呈现的传统营建技艺、生产生活特征以及绿色宜居要求,从不同层级系统构建了适应于该地区地域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传统民居建筑现代适用模式与功能优化提升的多元路径与技术方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传统民居建筑活态化保护利用单体设计案例集。
专著,本书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历时性角度重点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乡村建设的重点及乡建模式的特征。同时,本书以重点调研的20个长江中下游村落为例,对共时性乡建模式的规律进行探索,根据不同案例之间及其要素之间的关联逻辑,提炼出乡建模式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营建主体、自然地理、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景观、空间形态六要素,从有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