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是我国古代医学巨著之一。本书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在注释上,参考各家,力求浅显、易懂、精要,难字注音;译文在段落、句型、标点等方面尽量与原文一致,在意译上力求准确,究根求原;100余幅插图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对学
《黄帝内经》是一部传承2000多年,被历代医家视为“医家之宗”的中医经典巨著,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其《素问》卷详细阐述了人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疗法,以及“天人相应”的养生之法,集中而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医药学和养生学之大成。本书以原文、注解、白话全译、插图图解的形式,将书中赅古繁奥之文及精深的内
全书分七章,介绍了寸口、人迎、趺阳三部合参脉诊体系;厥阴病、阳明病、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及太阴病临床医案解析,每个医案包括脉诊分析、病机分析、选方用药、治疗结果、全案解析五部分。最后附历年专题讲座资料汇总。该书从理论到实际运用,以大量临床医案为依托,详细为读者展现了运用寸口、人迎、趺阳脉三部合参的脉诊体系在伤寒六经病
《伤寒杂病论》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由长沙商务印书馆石印,世称长沙古本。也就是本次点校的主校本。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公世以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大成书社曾经照版铅印,但这两个版本均已成秘本。刘世祯、刘仲迈详细注疏长沙古本,撰成《伤寒杂病论义疏》十六卷,于1934年印行。《伤寒杂病论义疏》2012年由自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本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的医学巨著。本书所选底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武陵顾从德影印宋刻本,为了能更好地体现《黄帝内经》的独特魅力,编者特意将部分汉字恢复成了具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本书以明代顾从德刻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参考清咸丰二年(1852年)金山钱氏守山阁本和其校勘记,以及相关典籍等,进行校勘。本次重刊仍按我社1963年本,书中保留王冰注和新校正语。本书可作为中医学者及爱好者学习、研读之权威性参考文献。
《脾胃论》成书于金元时期,李东垣撰,分上、中、下三卷是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必读古籍。李东垣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饮食伤脾等证,并附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本书作者对《脾胃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传承2000多年,被历代医家视为“医家之宗”的中医经典巨著,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灵枢》的核心内容包括经络和针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经络有较多论述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
本书为“中国古代经典选译”系列图书之一。《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此次主要选译了《素问》部分的“上古天真论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生气通天论篇”“金匮真言论篇”等篇章,以及《灵枢》部分的“九针十二原”“本输”“小针解”等篇章。每个篇章包含“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阅读
本书是中医肺系病传承创新成果中风邪与肺系病关系的系统性总结。本书包括风邪的历史源流、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肺的生理、肺系病的病机、风药的理论与运用、祛除风邪的代表方药、风邪各证与肺系病、肺系各病与风邪等内容。本书从中医、西医两个角度对风邪与肺系疾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旨在理清风邪与肺系病的关系,为临床从风邪论治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