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理学南传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将乐是龟山先生杨时的故里,杨时生于斯,长于斯,归于斯,自幼在将乐县城含云寺和杨希旦“西斋”读书,于北宋熙宁
本书从朱子的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法治观、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和谐观、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十二个角度挖掘朱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把朱子文化以更灵动、更时代化的形态加以诠释,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触达年轻群体,不断激发朱子文化新活力,实现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
本书精选了《陆九渊全集》里的用典525句,并根据典句内涵,将用典分类为“本心篇”“论道篇”“见贤篇”“修身篇”“处世篇”“劝学篇”“为政篇”七个章节。
《五峰集》五卷,为南宋著名学者胡宏文集,为胡氏季子胡大时所编。全集有诗一卷,为其平生诗作杂咏,大体能见其平生志向,如其《宠辱》一诗,“消磨利欲十分尽,免得临机剖判难”;《书》一卷,可见其平生交游,及其自强不息、穷理致用的治学主张;杂文一卷,其中《中兴业》八篇反应其在政治上关心国家兴衰、民生吏治的政治主张;《皇王大纪论》
朱熹四书学是以儒家典籍为文本对人的一种解读,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当然之则。可以说,朱熹四书学实际就是人学(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学(就人与社会而言)、伦理学(就人与人而言)的结合体。朱熹对哲学的涉足源于幼年时期潜移默化地理学熏陶,对哲学的探究则是源于对儒学精神血脉之所在的为己之学的探求。而为
杨慈湖(1141—1226)是南宋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本书对南宋大儒杨慈湖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扎实文献基础提出其思想核心在于“‘一’—‘心’—‘觉’”的动态结构。对杨慈湖与孟子、陆象山的思想关系进行重新探讨,提出杨慈湖思想创建多于继承、开拓多于守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心学”之思。“心学”史上陆九渊、杨慈湖、王阳明
本书是一部有关周敦颐思想及其典籍、文物遗存的著作,全书分为三个篇章,阐释了周敦颐的思想,展示了近百件藏品,力求全面展现周敦颐的鲜活形象。上篇阐释周敦颐在湖南、中国、东亚的影响,探讨周敦颐在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研究周敦颐的太极哲学思想和周敦颐太极思想的现代发展。中篇突出郴州地方志对周敦颐的记载和评价,梳理周敦颐在郴州
本书对朱熹心性论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试图破除近代以来学界心学派与理学派二元对峙分类法带来的分歧与误解,根据朱熹理一分殊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分殊体用的本体论诠释模式,以此来解读朱子理心性太极等多个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等,呈现朱熹心性论的内在结构与开展逻辑;在比较研究中,重新认识朱熹在此领域的继承与开拓;并尝试揭示朱子心性论对
本书共分七个章节,从世界的本源-道出发,推导出在人性问题上,将“善”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由此推导出在人格与修养问题上体现出的反思与独立人格,并指出“中”的积极性在于除了防止走极端以外,最重要的表现出绝对的强势。紧接着阐述家政与国政关系中的家国治理,及其国家制度的若干问题。最后谈到中西文化比较中,指出在继承游酢思想精华的同
张恒,山东邹平人,1985年生,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兼任《国际儒学论丛》辑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比较哲学。近年来重点关注宋明理学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尤其是体用思维;同时关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荀比较、儒家自然主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