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译本《拉奥孔》莱辛生活在德国历史上极富变革的年代,作为古典美学发展中重要的推动者,他的著作参与并成为了启蒙运动的高潮。《拉奥孔》是作者个人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随想记录,也是其美学观点的思想结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富于启发性的观点无疑展示着莱辛思想的恒久价值。
赵玉著的《媒介场中基于欲望主体的文学存在方式动态研究》把媒介作为一个要素引入文学活动,立足于媒介场域整体考察其对文学活动产生的影响。从媒介和文学活动两个端点双向推进,使其重合点落脚于“文学活动主体”,由此媒介场域建构了文学活动主体,传统的作家主体、读者主体、批评主体等在场域中都发生了新变。进而以整体研究和社会学田野调查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研究”的结项成果,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是理论研究,主要探讨言语行为理论与叙事研究结合的可能性、言语行为理论在叙事转向中的意义和作用、言语行为理论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关系、文学叙事(述行)对故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建构作用、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点重新思考作者、文本
《叙事学研究:回顾与发展(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为第五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七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海内外学者论文36篇(含一篇学会工作和研究成果总结),分为“回顾与总结”“国外学者论稿”“叙事理论探索”“叙事文本分析”和“中国叙事学构建与实践”五个专栏。国外学者部分主要从宏观角
本书收录1921年至1931年间郁达夫先生的文论八十余篇,收录本书的作品,大多依据作家生前自行编订的版本及《文学概论》《小说论》《戏剧论》等单行本,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郁达夫文论的写作特点。郁达夫倡导自述式的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都在作品中很鲜明地表现出来,同时作为一个爱国
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崇高、悲、喜、优美、丑等方面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美的事物的内涵、特点及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下编主要从实践美、创作美的角度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文章,主要分为境界之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几大部分。
聚焦研究
《文学理论学科地图》是“大学学科地图丛书”文学理论分册。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细致分析了文学理论学科中的基本论题与重要概念,并有针对性地传授了文学理论学习中的方法问题。 《文学理论学科地图》是“大学学科地图丛书”中的文学理论分册。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历史,全面展现了文学理
本书为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Bataille,1897—1962)论及诗歌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由三个文本构成,分别是《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斯纪》。这些由日记、小说、诗歌、文论等不同文体混合而成的文本,晦涩难懂,其意义难以把握。在色情而暴力叙述的外表下,巴塔耶似乎围绕“不可能性”
本书着眼于本土视角,把“生活文化”或“生活世界”理解为差异实践,并对其进行了诗学和民族志解读。“生活世界”原本是哲学领域的术语,相当于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所说的“生活文化”。作为一种本质的重要特性,“差异实践”本身就意味着“生活文化”或“生活世界”的“跃动”与“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差异实践”的内在动力接近于“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