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视域”是休谟哲学的立论前提,“理性观”乃休谟关于理性的两种倾向与观点,即“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本书立足休谟“人性视域”对其理性观的系统研究,就是要为休谟哲学的基本分歧——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张力问题,给出一种平衡、圆融的解读,力求呈现“整体的休谟”;由此亦可澄清现代理性概念如何经由休谟人性哲学奠基而逐步生成
索伦·克尔恺郭尔,以第一个现代神学家的身份而著称,也是丹麦黄金时代的一位著述等身的作家。他既是哲学家,也是诗人和社会批评家,他的许多关键概念,例如恐惧、绝望和个体的重要性,影响了许多20世纪的哲学家和其后全欧洲的思想与文学。《图画通识·克尔恺郭尔》解释了这位哲学家使用的反哲学一词的含义,讲述
本书对21世纪哲学的建制以及哲学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政治环境进行了深刻反思,对21世纪哲学的合法性与未来命运进行了系统思考,对在“苏格拉底也不能得到终身教职”的当今时代“如何做哲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元哲学层面的回答,对哲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哲学的建制如何影响哲学的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书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田野哲学”
本书首先介绍了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心理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蕴含的心理学方法论,阐述了梅洛-庞蒂的心理本质观和心理发展观。本书还挖掘了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心理学思想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和具身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的当代价值。本书最后评价了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心理学思想的是非功过,展望了梅洛-
《舍勒的心灵》是当代知名现象学专家弗林斯教授在编辑完舍勒全集后,对舍勒思想全面进行全方位勾勒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有九章,分主题讨论了舍勒重要的思想观念,如价值、人格与爱在舍勒伦理学思想中的基础地位,身体和同情感任何能解决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以及与他人共在的问题,爱、怨恨等情感对人类来说的重要意义等,知识的诸形式与社会的关
霍布斯论公民联合体(汉译名著本22)
希望问题是康德哲学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之一,介于理论与实践两大领域的“中间”,是理解康德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一把重要钥匙。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康德希望问题缺乏专题化、学理化的研究,导致该问题长期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以康德希望问题为核心,梳理其包含的“显隐二重结构”,即“显性结构”—道德前提、幸福对象、幸
本书以欧洲思想史为镜鉴,全景式地介绍了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到20世纪初共百余年的俄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作者看来,俄国的18世纪和19世纪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时代,便于人们将它视为一个结构整体。正是在这一时代,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出现,他们关于俄国命运、关于自身使命等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他
联结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谓词的中介或第三者是什么?(简称“第三者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一直以来学界对该问题都缺乏应有的重视,更缺乏对该问题系统而专门的研究。本书系统地探讨了纯粹数学、自然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美学等领域中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并对该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了大致的梳理和阐释。第三者问题的研究对理解和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将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发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遗作三个部分,汇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学术精华,是其哲学思想的全面体现。全集不仅收录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和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专著,还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