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报告文学。本书稿根据辽宁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第1版,2024年5月第4次印刷翻译。《石榴花开(2)》一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讲述了本书作者深入29个民族共同聚居、被称为“民族团结的沃土”的塔城地区,遍访四县三市各族同胞,为读者呈现“老兵,你让我流泪”“你是人们心目中的汗血马”“马背上
本书是一部新闻作品集,集结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来在各级媒体刊物上刊发的60篇作品。依据文章类别,全书依次分为“散文随笔”部分(17篇)、“杂文评论”部分(20篇)、“报告文学”部分(23篇)。其中,大部分新闻作品都荣获过省、行业新闻奖及四川省副刊好作品奖。该系列作品文笔老到,功力深厚,大多为主题鲜明、正能量爆表之
本书是一本纪实性理论读物。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从嘉兴红船到井冈山,从遵义到延安,从西柏坡到红旗渠,从大别山到太行山,至陕西照金,一路走来,以记者
本书共2个部分、30个小故事,由作者少儿时期的经历改编创作而成,为纪传体纪实文学。既有原汁原味的内容,又有虚构的具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比单纯的枯燥的回忆叙述,更能打动少儿心灵;同时作者笔触带有厚重的闽都乡土气息,字里行间折射出福州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真实的生活场景、历史环境。有史可查在台湾的福州籍名人有1千多人,特
本书系王婉迪根据沈津先生口述,结合相关史料文献,撰述成书的著名图书馆人沈津先生的传记文学作品。全书分为八个章节,作者根据常年不断地电话采访、信件往来,根据沈津先生口述及其他相关传记资料,介绍了沈津先生的家世、亲族、故乡,与上海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缘分,往年历程,特别是在上海图书馆、美
本书详尽描述了抗战时期,顺德人民用生命和热血在桑基鱼塘、河涌水道密布的南番顺地区(南海、顺德、番禺)和日寇开展了无数次的战斗,与日寇斗智斗勇、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悲壮故事。书稿史料详尽,描写生动,塑造了一批热血抗日将士形象,既有对个体英雄的描摹,也有对民众集体群像的塑造,展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
该书是由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子女共同撰写的回忆录,作者群体均在西花厅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有过亲密的生活或工作经历。此书通过回忆的笔触,细腻描绘了两位伟人身边的点点滴滴,真实展现了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面貌,情感真挚,动人心弦。作者以亲历者的独特视角,深情讲述了周恩来与邓颖超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片段与工作细
本书对“四野”老兵张在田日常生活中怀念战友的口述进行记录、整理,并经过查阅大量的党史、军史及相关人物的回忆录后,对其一生战斗生涯的再现。书稿讲述了张在田从1937年投身革命队伍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基层指战员在山东参加抗日战争、在东北和华北参加解放战争的亲身经历和英勇战斗的过程,尤其是在四保临江、平津战役的战
本书是一部全面记录新中国海关创建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深入挖掘大量历史档案信息和当事人的回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海关奠基者们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共和国海关创建历史,对中国海关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982年到2002年这二十年间,近400万“中师生”(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下沉到城乡,支持城乡教育发展,数十年间他们各有各的人生传奇。如今“中师生”这一特殊称谓,早已被时间湮没,成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师范生》中,李燕燕通过对当年的“中师生”的大量采访,向世人讲述了这个群体如今的生存现状,塑造了中师